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
這是一支聲名不彰的民間抗日隊伍——由土匪組成的盤山義勇軍。
8月初,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沙嶺鎮三道溝。
綠油油的稻田和一人多高的玉米地交叉分布,一塊石碑靜靜地佇立在玉米地的邊緣,顯眼的紅色大字寫著“抗日義勇軍消滅漢奸凌印青處”。
下圖:在三道溝的玉米地里找到了義勇軍活捉偽軍司令凌印青的紀念碑。
1931年11月3日清晨,盤山義勇軍來到三道溝的日偽司令部駐地,活捉了偽軍司令凌印青(亦有資料顯示為凌印清)、參謀長王魁三、日軍顧問倉岡繁太郎3人,日軍翻譯1人,日本兵12人(亦有資料稱日本兵為9人),偽軍200余人。
歷史回溯到1931年10月,盤山地區曾流傳著這樣一個消息:“‘老北風’要投降日本人了,凌司令要來收編了!”
凌司令,說的是“東北民眾自衛軍”總司令凌印青,日軍給了他大量金票及武器彈藥,讓他招兵買馬,妄圖用漢奸部隊進攻位于錦州的臨時省政府(張學良指揮)。依靠日軍的扶持,凌印青在老家海城高坨子招募拼湊了200余人,帶著日本關東軍派來的倉岡繁太郎等人,到處招降收繳武裝力量。
“老北風”本名張海天,是活躍在盤山地區的土匪,“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他和項青山、蓋中華、蔡寶山綠林同道一起拉起抗日大旗,帶領隊伍炸毀營口水源地和發電所,先后攻打牛莊、臺安,給日軍帶來不少麻煩。
下圖:張海天(右一)等義勇軍將領。
正四處招攬偽軍的凌印青盯上了這支隊伍,他以為,面對急缺的軍用物資,張海天等人一定會動心。
土匪出身的義勇軍,沒有補給來源,沒有多少像樣的武器,很多人只能掄起鋤頭,拎起大刀作為武器。凌印青許諾的武器彈藥,讓張海天等人大為眼饞,他們決定將計就計,假意接受收編,趁機賺取軍用物資。因此,便有了“老北風”要投降日本人的傳言。
下圖:手拿冷兵器的義勇軍戰士。
為便于協商收編事宜,凌印青住進了地勢險峻、可攻可守的三道溝,把院墻堅固、四角有炮臺的王家大院選為司令部駐地。
收編的相關事宜進展十分順利,“誠意”十足的義勇軍多次派人與日偽軍聯系,報人數,編名冊,立番號……雙方約定于11月3日正式舉行受降儀式,宣布編隊任職。
張海天、項青山等人深知,此次行動風險很大,稍有閃失就將面臨一場惡戰。在與日偽軍的幾番交涉中,他們暗中摸清了日偽軍的崗哨分布和駐防情況,據此進行了細致研究和周密部署:張海天、項青山等人直搗日偽司令部,蔡寶山等帶領大隊人馬從四面包抄。
11月3日清晨,在大霧的掩護下,義勇軍隊伍按計劃到達指定位置,張海天、項青山、蓋中華帶著隨從來到王家大院。已出入多次的他們早已經騙取了日偽軍的信任,輕而易舉通過崗哨,并出其不意地悄悄解除了崗哨的武裝。
商討改編事宜時,凌印青欲封張、項二人為旅長。項青山騰地一下站了起來,拍著桌子說:“我們要當司令!”
項青山突然發難,正在躺著抽大煙的凌印青措手不及被迅速制伏,張海天也一躍而起跳到炕上,擒住日軍顧問倉岡繁太郎。
隨后,蓋中華等人沖了進來,生擒了參謀長王魁三、十七旅旅長馮仙洲、日軍翻譯和另外兩名日軍顧問。其余日偽軍也被大隊人馬包圍,日偽士兵無一漏網。
他們不僅一舉端掉日偽司令部,還繳獲了輕機槍6挺、手槍24支、新式步槍300支、彈藥數十箱和大批軍裝、車輛、馬匹等軍用物資,大家直呼過癮。
沉浸在喜悅中的義勇軍并不知道,危險正向他們襲來。
下圖:日軍轟炸機。
很快,兩架日軍飛機出現在三道溝上空低飛盤旋,張海天等人覺得有些蹊蹺,經盤問俘虜得知,日偽約定,招降成功后發放信號,如不見信號,飛機就地轟炸。日軍也將派兵圍剿義勇軍。
關鍵時刻,義勇軍打出了招降成功的暗號,日軍飛機誤以為招降成功,離開了三道溝。
隨后,義勇軍將凌印青等要員拉回駐地審判,并以“賣國投敵罪”“侵略入境罪”一一槍斃,其他日本士兵則被拉到魏家口子的遼河沿兒槍斃。
據當地村民邱貴民(1938年出生)介紹,當年日軍曾立碑紀念被義勇軍槍斃的士兵,但那塊石碑已經沒入河中無處可尋。
下圖:跟著邱貴民(左一)尋訪義勇軍的戰斗舊址。
此次行動極大地鼓舞了東北民眾的抗日熱情。少帥張學良得知后十分高興,在北平親自接見了項青山,并將心愛的戰刀一把、懷表一塊和現大洋五千元獎勵給盤山義勇軍,鼓勵他們繼續抗日。
受張學良的指示,盤山義勇軍被改編為東北抗日義勇軍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軍。
下圖:張學良獎勵給盤山義勇軍的懷表。
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年義勇軍詐降擒賊的王家大院不復存在,因地勢低洼、易遭水患,當地村民從1980年起陸續搬走,三道溝早已無人居住。彎曲的道路上,偶爾有汽車呼嘯而過,當車輛遠去,這片土地格外安靜。
風起時,玉米桿子相互摩擦發出沙沙聲響,似乎在提醒世人,不要忘記這里曾經傳唱的歌謠和發生的故事:
青山老北風,誠心把日傾,
活捉凌司令,槍殺日本兵,
繳獲槍和炮,敵人膽顫驚。
未完待續
文字:武文慧
攝影:楊光 楊曉華
策劃:生姜烏梅
部分圖片來自民間收藏。
轉載請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