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既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也是弗洛伊德的反對者之一。阿德勒強調(diào)社會文化和自我奮斗對個人的影響,是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極大地影響了西方心理學的發(fā)展。
關于本書
得到APP核心付費課程每天聽本書同步學習發(fā)布并存儲,請加羅輯思維社群助手微信ljszs150
本書是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阿德勒從“自卑感”這一核心概念出發(fā),從家庭關系、學校教育、職業(yè)選擇等多個領域中選取案例,介紹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了自己對于人生意義和個人價值的理解,并給出了諸多實用的建議。
核心內(nèi)容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類進步的底層動力;遺傳等先天因素并不能決定人的命運,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xiàn)目標,也可以通過與他人建立合作,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個人價值。
一、自卑感是自我超越的動力
自卑感在個體心理學中是一個基礎概念,并非一個貶義詞。在個體心理學看來,自卑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也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
1. 人人都有自卑感
自卑感是人類的底層情感。并非只有看起來膽小、懦弱的人才會自卑,即使是表面上很強勢甚至是很自負的人,內(nèi)心也同樣有自卑感。
【案例】
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盡管他們在看到獅子時的反應看起來截然不同,但其實只是自卑感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而已。那些表面自負、不容置疑的人,許多都是內(nèi)心自卑、容不得批評的“紙老虎”。
2. 自卑感有可能演變成自卑情結
如果一個人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不敢面對困難,那就只能用其他方式尋求優(yōu)越感,自欺欺人,導致自卑情結。
【案例】
一位少女從6、7歲就開始偷東西,經(jīng)常夜不歸宿,跟男生鬼混。阿德勒診斷后認為,這些出格行為,實際上是她對母親的報復。少女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只能轉而通過這些行為來尋求優(yōu)越感,向母親宣戰(zhàn)。這就是典型的自卑情結。
二、人人都可以通過個人努力實現(xiàn)自我超越
遺傳、童年經(jīng)歷等先天的生物性因素,并不能決定人的命運,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完成自我超越。
1. 人可以對自己的經(jīng)歷進行創(chuàng)造性解讀
童年經(jīng)歷的確會對人造成影響,但卻不能決定人的行為。同一種經(jīng)歷可以有多種解讀方式,因此,真正束縛我們的不是環(huán)境,而是思想。
【案例】
如果一個孩子家里很窮,童年不幸福,并不意味著他長大后也得不到幸福。他既可能埋怨命運不公自暴自棄,也可能想奮發(fā)圖強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同的解讀方式,會給他帶來不同的命運。
2. 要改變行為,先從改變目標做起
個體心理學認為,真正決定一個人行為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未來的目標。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為目標服務的。
【案例】
一位病人長期頭痛,多種方法都難以治愈。阿德勒認為,這是他把頭疼當做了逃避問題的手段,他在以頭疼為借口,來擺脫眼前的問題,如果不明白這個目的,就無法治好他的病。
三、人生的意義在于合作
個人要想實現(xiàn)人生意義,就必須與社會建立合作,給全人類創(chuàng)造價值。與他人合作,是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唯一方式。
1. 人生中的所有問題,本質(zhì)上都是合作問題
阿德勒將人生中的所有困難,都歸納成了三個問題:職業(yè)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和婚姻問題。這些問題都涉及到合作,本質(zhì)上都是合作問題。
2. 要達成合作,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合作方身上
過度關注自己,是許多問題的根源。為了達成合作,我們需要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出去,時時刻刻想著自己的合作方。
【案例】
婚姻需要夫妻雙方建立合作。真正的合作,意味著夫妻雙方完全平等,而不能是一方支配,另一方服從。因此,即使丈夫掙錢多,也只是在承擔家庭生活中的正常分工而已,不能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而是要和妻子共同管理家庭。
金句
得到APP核心付費課程每天聽本書同步學習發(fā)布并存儲,請加羅輯思維社群助手微信ljszs150
1. 不是遺傳或者經(jīng)歷在決定孩子的能力,真正束縛一個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2. 真正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是我們想要達到的那個目標。要想改變自己,就要認清自己的目標。一旦校準目標之后,你就會像弓箭手一樣,繃緊身體和精神,讓自己的一切行為都為你錨定的這個目標來服務。
3. 一個人的意義,只能在跟別人的交往、合作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如果你把自己跟別人切割開來,那你的人生意義就等于零。人生唯一的意義,就在于對別人和整個社會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