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群每日一問: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理解別人的“不理解”,是真正理解的開始。
今天依舊是回答問題~
剛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腦子里蹦出來的第一個畫面是《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父親對孩子說的那句話,“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不理解,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總有這樣的一些差別,政客和農民聊民生,大概農民只能跟政客聊莊稼,這是一個有點偏的比喻,但是很能說明問題。還是那句話,每個人的基因不同,遺傳水平不同,成長環境不同,父母性格不一樣,童年經歷不一樣,遇到的人和事都不一樣,選擇的路也千差萬別,所以每個人的思維模式和認知過程都是不一樣的。很有可能你在跟我講這家店的雞肉不嫩,而我眼里只注意到了這家店的醬料很棒。一個道理。
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世界才會由各種不一樣的美好事物組成,如果人人千篇一律,大概無比乏味。而為了防止雞同鴨講,我們首先就要理解這種互相之間的“不理解”。
我認為,理解“不理解”其實就是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從而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嘗試品味,不一樣的風景。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邁出理解對方的第一步。
不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事情。兩個人都覺得自己說的話很有道理,于是脫口而出一句話,“你為什么就是不能夠理解我呢?”事實上,我們必須要認清雙方思維差異與不能理解思路出發點這兩個同時存的事實。或者,“我理解你說的啊,你為什么不能懂我在說什么呢?”說出這樣的話的人,我一般認為是“偽理解者”,即沒有真正理解對方,卻以“我理解了”為理由,強迫對方遵循自己的思路來思考,說白了就是自己都沒有真正弄清楚對方的思想,反而自私地要求對方為自己思考。
以上是我舉出來的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能夠遇到的兩個例子,這樣的例子,其實有很多很多。然而實際上,要做到理解,并不難。
首先,我們要認清差異這件事情,不是你經歷的別人都會經歷,同樣,別人經歷的你也不一定經歷,不理解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強人所難,就像薩克斯風吹奏者,大概也不會強迫鋼琴演奏家理解他到底是怎么保證肺活量的。
其次,在理解對方的時候,我們應當從對方的內心參照系出發,設身處地地體驗對方的內心世界。只有真正理解對方內心的參照系,我們才能準確地以對方的事物去看事物。
最后,我們應當著重解決的是問題本身,先尋找差異,然后解決差異,求同存異才是王道。死摳著一些細枝末節其實沒有必要,不利于合理溝通和解決問題。
承認差異,理解“不理解”,大概才能夠真正相互理解。就像文章開頭的例子,我想,大概只有跟農民聊莊稼的政客,沒有跟農民聊民生的政客吧。
(圖片來自網絡,第一次嘗試配圖,還有點奇怪,我會努力做好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