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系列繪本“青蛙弗洛格的成長故事”中有一本叫《愛的奇妙滋味》,講青蛙弗洛格戀愛的故事。
弗洛格是一只穿著紅白條紋大褲衩的青蛙,他住在池塘邊,他友善、好奇、敏感,他有幾個好朋友,野兔、小鴨、小豬、小鴨……
有一天,弗洛格“感覺怪怪的”,他“神情恍惚”,“說不清楚是快樂還是悲傷”,他“同時想哭又想笑”,“身體里面還有個東西怦怦跳”,“有時發熱,有時發冷”,就像感冒。
這是戀愛中人的真實狀態——即便你沒有親身體驗過,至少在文藝作品中看過無數次。
戀愛病折磨著弗洛格,讓他寢食難安。他去向好朋友小豬、野兔和老鼠求助,在他們的指點下,他才知道自己戀愛了。
他愛上了小鴨,后者長著白色的羽毛,溫柔,可愛,一直是弗洛格的好朋友。
為了表達愛意,他開始不斷給小鴨送禮物:親手畫的漂亮的畫、一束美麗的鮮花……
為了引起小鴨注意,他還決定做一件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努力練習跳高,越跳越高,一直跳到了云朵里……
不幸也幸運的是,他受傷了,小鴨細心照顧他,還說喜歡他,弗洛格終于鼓起勇氣向小鴨表白——
從此以后,他們相親相愛。
一只青蛙和一只鴨子……
綠色和白色。
愛是沒有界限的。
02
說實話,第一次給兒子講這本書的時候,我是又震驚又感動。
第一眼看到“愛的奇妙滋味”這個書名時,我心里猜想肯定講的是父母之愛,畢竟,這是大多數兒童繪本涉及“愛”這個主題時的慣常思路。我沒有想到,這樣一本針對3-6歲兒童的繪本居然會這么坦誠、這么細膩地描述愛情。
戀愛是一種病,愛情卻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
可是,我想起上中小學那會兒,老師和家長們卻把愛情說成一種禁忌,要么諱莫如深,要么如臨大敵,早戀的人就像犯了原罪,應當被勸誡、被責罵、被拆散,被開除……
諷刺的是,我高中時同級有個班的班主任是一位嚴厲女老師,對戀愛問題管得特別緊,幾乎天天耳提面命,結果她班上一對一對,層出不窮。
感情和欲望一樣,都是壓制不住的,如果她的目的不是促成,顯然禁止是最愚蠢的做法。
荷蘭好像一向以浪漫開放為名,所以,當東方的某個國度中,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把戀愛視作洪水猛獸、天天想盡辦法禁絕的時候,出生于二十年代的作者馬克斯·維爾修思卻用細膩的筆觸為孩子們講述“愛的奇妙滋味”。
天堂和地獄有時可以是兩個平行世界。
03
我們熟悉的童話結尾大多是這樣的:
王子和公主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而之前和之后的故事我們都不得而知。
婚姻生活向來乏善可陳,特別是幸福的婚姻生活,所以不寫就不寫吧。
可是之前的故事呢?最美妙的愛情部分呢?
我們看到,王子和公主在婚禮之前基本上都只有一次見面,他愛上她,是因為:
——她“白得像雪,紅得像血,黑得像烏檀木”(白雪公主)
——她皮膚嬌嫩、吹彈可破(豌豆公主)
——她有一雙三寸金蓮(灰姑娘)
——她睡了一個百年美容覺(睡美人)
……
而她愛上他,是因為他是王子,他高富帥,他英雄救美,最主要的是,她沒有選擇,她受寵若驚。
他們所謂的愛情和幸福,因為有一副漂亮皮囊的加持,讓人覺得合情合理。然而我還是禁不住想,他們的結合更多的是無奈和功利吧?總是閃婚,婚后發現性格不合怎么辦?(哈哈)
關鍵是,作者的筆太粗暴了。如果能像弗洛格和小鴨的故事那樣有更多的鋪墊和過程,肯定更能讓人接受。
小孩子也許不懂愛情為何物,但也不能直接把婚姻拿來搪塞他們吧?何況還是閃婚。性教育都在逐漸得到重視,愛情教育我覺得更加不容忽視。
04
真人版電影《灰姑娘》在情感的處理上,就比童話讓人信服多了。
電影增加了舞會之前相識的情節:
灰姑娘與后母發生正面沖突,騎馬沖進樹林,遇到王子的打獵隊。當時,王子基特正搭箭準備射一頭鹿,灰姑娘指引鹿逃跑。于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和談話得以順理成章地涉及到價值觀,也不只是停留在外表的吸引上。基特特意隱瞞王子的身份,說自己是王宮的一名學徒,直到灰姑娘參加完舞會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這讓灰姑娘的感情少了功利性的動機。
這些情節和細節讓故事有了愛情的成分,而不是“一見鐘情+結婚”的簡單結合。
關于試穿水晶鞋的情節也改動得更合理。
童話中,是王子下令全國拉網式排查,尋找水晶鞋的主人,這確實有一種霸道總裁式的浪漫,可是仔細想想,不也是很愚蠢和昏庸的做法嗎?
電影將其改成是下屬為了向王子表明自己用盡全力尋找灰姑娘,不惜發動大隊人馬,全國搜羅(當然王子是默許的),在這中間也發生很多喜劇和鬧劇,比如,身材臃腫的店主老太太見到使者,也趕緊放下手上的活計試穿水晶鞋。
電影還增加了灰姑娘后母賄賂王公貴族的情節,童話中灰姑娘與后母、姐妹皆大歡喜的結局也改成了后母帶著兩個姐妹遠走他國。
05
然而,電影是給成年人看的。
在大多數成年人看來,幾歲的小破孩懂什么愛情?懂什么成年世界的勾心斗角?所以我們就把生活的真相,簡化成童話,拋給他們。當他們緊追不放問為什么的時候,就隨口想些答案敷衍他們。
不過,成年人也挺可憐,畢竟,他們小時候接受的信息可能更少更偏,而且,對于愛情,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享受過,更不了解其中的奇妙滋味,更不要說傳授給下一代了。
幸好,我們還有馬克斯·維爾修思,還有《愛的奇妙滋味》。
愛是沒有界限的。
關于愛的教育也不能設限。
只要愿意,我們總能找到合適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