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一下kindle,發現好多看過的書都忘記了,比如《平凡的世界》,《我這一輩子》。一時竟想不起來內容。以后看完書還是要簡單地記一下,哪怕是摘抄一句話,總結大意,或者自己的一丁點感想,甚至是不喜歡、爛書、沒有感想。
整理得多了,或許還會有點成就感,鼓勵自己讀更多書呢。
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本科的時候,才子就推薦了這本書給我。前一段時間我才剛剛讀完。一個女人,癡癡地愛著風流倜儻的男主,為他生子,為他匿名送花。
這是一種近乎瘋狂的悲哀。
讀《動物莊園》
仿佛所有的時代發展都延循著同樣的軌跡。
這本書生動靈巧,讓人拍案叫絕,總能在其中找到當代人的影子。
讀《霧都孤兒》
用了一年的時間吭哧吭哧逐字逐句翻譯了英文原版的《霧都孤兒》,然后發現自己不是很喜歡這個故事。
作者的寫作手法很是高超,刺貪刺虐入木三分。那些諷刺的句子總是讓人莞爾,惡人落難總是大快人心,而小Oliver一波三折的身世也總是讓人揪心。
但這所有的優點并不能阻止我不喜歡這個故事,不論它有多么地扣人心弦。可能是因為這個故事太正能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人好到可以大費周折幫助Oliver,壞人壞到可以大費周折、不惜鮮血的代價來陷害Oliver。故事最后,我們的主人公似乎一直都被蒙在鼓里,沒費什么力氣,便得到了父親的遺產、和突如其來的姨媽。所有的人物中,似乎只有Nancy是真實的,身世凄慘,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盜竊生活并沒有磨滅她心中所有的善意,她奮勇地保護Oliver,不惜為了他冒著生命危險告密,可是她又深愛著自己的“丈夫”,總是懇求放過他,并且拒絕了Rose小姐的搭救。最后,這個身世可憐、有情有義的女孩不幸慘死。所有的人物中,Nancy是最讓我動容的。她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善人,也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惡人,她敢愛敢恨,敢于犧牲自己,她才是最有血有肉的一個。
讀《歲暮到家》,清-蔣士銓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詩句和題目一樣質樸。沒有修辭,沒有排比,甚至連押韻都算不上。可是卻那么得打動人。
這不正是我現在的狀態嗎?
想起《項脊軒志》中的幾句:
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
仿佛天底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奶奶如此,媽媽亦如此。
兒時更喜歡《滕王閣序》一般的駢文,讀來朗朗上口,有排山倒海之勢。
離家越來越遠,肩上的責任和負擔越來越多,便漸漸開始喜歡這種樸實無華的作品,每一個詞句看似粗糙,卻不偏不倚地都打在心坎兒里。
讀幾首寫雪景的詩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韓愈。
這首詩是寫二月的雪的。我讀到是正是芝加哥的陽春三月。幾場大雪不期而至,讓這個冬天顯得愈發漫長。“人間四月芳菲盡”,芝城雪花還在開。這兩句詩出現得正是時候。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清平樂》,李白。
要不說人家是詩仙呢,這樣奇譎瑰麗的想象,一“狂”字一“亂”字,把一場紛繁的大雪寫得淋漓盡致。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來不及依依惜別,一轉眼,此處便沒有了你的身影,只有那深深淺淺的馬蹄印,告訴我你曾經來過。
讀《月亮和六便士》(英文原版)
As they stand they are like the figures in an old tapestry; they do not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the background, and at a distance seem to lose their pattern, so that you have little but a pleasing piece of colour. My only excuse is that the impression they made on me was no other. There was just that shadowiness about them which you find in people whose lives are part of he social organism, so that they exist in it and by it only. They are like cells in the body, essential, but, so long as they remain healthy, engulfed in the momentous whole.
這樣的描述應該讓你覺得恐慌。永遠都不要試圖符合以上描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