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霜降:“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二十四節氣解》:“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
一、二十四節氣之霜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10月23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210°時為霜降。對應天蝎座,北斗七星指向天干”戊”位。戊,五行屬土,對應五臟中的脾臟,所以霜降養脾胃最當時。
《爾雅》稱農歷九月為“玄月”,天玄地黃,玄開啟了“眾妙之門”。
霜降節氣,還對應《易經》剝卦,五陰在下,一陽在上,這叫“寒氣襲人”,需要防寒保暖養陽了。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隨著夜晚的氣溫越來越低,曾經的白露、寒露,都已經凝結成霜,大地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霜花之中。天,真的要冷了。
此時,中國黃河流域的千里沃野上,白霜一片,銀光熠熠;山地林中,紅葉似錦,漫山遍野,構成一幅別有韻味的深秋圖。
天氣轉冷,我國黃河流域一帶出現第一次霜,被稱為“早霜”或“初霜”,農民們忙于播種三麥等作物“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種冬活忙,晚稻脫粒棉翻曬,精收細打妥收藏。”
《二十四節氣解》:“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天氣逐漸變冷,開始降霜。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后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天降寒霜,那么這“寒霜”是從何而來的呢?霜是水汽凝成的,水汽又怎樣凝成霜呢?
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陸游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形成露和霜的氣象條件是晴朗微風的夜晚。夜間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輻射冷卻,微風可使輻射冷卻在較厚的氣層中充分進行,而且可使貼地空氣得到更換,保證有足夠多的水汽供應凝結。
秋天的夜晚沒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會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
因為霜只能在晴天形成,所以有“濃霜猛太陽”的說法。有《霜降》詩云:“時逢秋暮露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荷敗千池蕭瑟岸,棉白萬頃采收忙。”
二、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獸。“豺乃祭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逸周書》中:“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曰:“豺不祭獸,爪牙不良。”意思是說豺狼開始大量捕獲獵物,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里,用人類的視角來看,就像是在“祭獸”——以獸而祭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豺祭獸(《月令》作豺乃祭獸戮禽),豺不祭獸,爪牙不良。”
二候草木黃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草木黃落,色黃而搖落也。”《逸周書》曰:“草木不黃落,是為愆陽。”秋盡百草枯,霜落蝶飛舞。秋天,西風漫卷,催落了葉,吹枯了草。逐漸寒冷的氣候,將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進行了一次次毀滅性的摧殘。翠減紅消,雁影無蹤。而人的情感,也進入深沉的低谷。離愁別恨,凄風苦雨,盡皆展示深秋的悲苦,觸及人心。
三候蜇蟲咸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咸,皆也;俯,垂頭也。此時寒氣肅凜,蟲皆垂頭而不食矣。”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此時的大自然,是一種寂靜的美。經過了生機勃勃的春,熱鬧蓬勃的夏,收獲喜慶的秋,生命的輪回,又進入休眠的狀態。蜂蝶不見蹤跡,蜇蟲無聲,都為經歷漫長的冬天而作準備。那是以修行的姿態,期待來年的新生。
三、霜降民俗文化
打霜降
《周禮》中記載,大司馬但凡出師,都要對旗纛進行祭祀,稱之為軍牙六纛之神。自唐以后,各個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按古俗,每年立春為開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所以霜降前夕,府、縣的總兵和武官們,都要全副武裝,身穿盔甲,手持刀槍弓箭,列隊前往旗纛廟舉行收兵儀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們便會集廟中,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
禮畢,列隊齊放空槍三響,然后再試火炮、打槍,謂之“打霜降”,又稱“祭旗纛”,百姓觀者如潮。
習戰射
《春秋感精符》有記:“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古人為了順應秋天的嚴峻肅殺,都在這個月操練戰陣,進行圍獵。
自從漢代以來,就在季秋之月講習武事,操演比試射技,以進行賞罰,已沿襲成為慣例。
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還將其列為農家九月中的事宜--“繕五兵,習戰射,以備寒凍窮厄之寇”。
霜降嫁娶
《夏小正》曰:“二月,冠子嫁女娶妻之時。”在周朝的制度當中,仲春之月,男女以成婚禮,即“仲春陰陽交,以成婚禮,順天時也”。
此外,霜降以后在古代也是一個嫁姑娘的好時節。
其中的原理,跟陰氣旺盛有關,女性屬陰,所以“陰盛宜嫁也”,這樣才能給男方帶來多子多孫的結果。
明朝柯尚遷《周禮全經釋原》:“仲春建卯之月,陰陽交會,行婚禮順天時也。奔,謂先時未具六禮,過此則失時也,故亦許其成婚。”仲春陰陽交會之時成婚禮,順應天時。《白虎通》曰:“嫁娶以春者何?春天地交通,萬物始生,陰陽交接之時也。詩云:‘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通典·禮十九》:“議曰:按鄭玄嫁娶必以仲春之月。(玄之所據周官媒氏‘仲春之月,令會男女’。)王肅以為秋冬嫁娶之時也,仲春期盡之時矣。(肅據《詩》云‘三星在天’。三星謂參,十月見東方時,可以嫁娶矣。肅言三時務業,因向休息而合婚姻。)孫卿云:‘霜降迎女,冰泮殺止。’(且霜降而婦功成,于時迎女。
董仲舒書曰:‘圣人以男女當天地之陰陽。天之道,向秋冬而陰氣來,向春夏而陰氣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殺止,與陰俱近,與陽俱遠。《詩》云:‘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也。’將音七羊反。)《孔子家語》云:‘群生閉藏于陰而育之始,故圣人因時以合偶男女。窮天數,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農桑起,婚禮殺于此焉。’又云:‘冬合男女,春班爵位,皆謂順也。’”
賞菊
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尤其是南方地區氣候溫和,霜降期間,田疇青蔥,橙黃桔綠,秋菊競放。
自從陶淵明寫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菊就有了淡雅隱士之風,也有了氣節孤傲之骨,成了文人之愛。元稹更是寫道“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除了風骨,菊花之美讓李商隱寫下“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蘇軾寫下“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有一種小范圍的菊花會,是富貴人舉辦的,不必出家門的。在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菊花,放置廣廈中,前軒后輕,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長幼秩序,鞠躬作揖拜菊花神,然后喝酒賞菊,賦詩潑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舉行菊花會。
登高
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云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
賞紅葉
“霜葉紅于二月花”。霜降過后,楓樹、黃櫨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大家一般都外出登山、欣賞美景。
吃柿子
“霜降吃燈柿,不會流鼻涕。”民間認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會感冒流涕。還有些地方的說法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事實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美,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因而就形成霜降時節吃柿子的習俗。
柿子有什么功效呢?柿子不但具有澀腸、潤肺、止血、和胃,還可以補虛、解酒、止咳、利腸,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被譽為“最甜的金果子”。而且霜降節氣之后,被霜打過的柿子更美味。
霜降吃柿子的傳說: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時候家中貧寒,經常四處討飯。有一年霜降節,餓得兩眼發黑,四肢無力的朱元璋走到一個小村莊時,發現村邊長著一棵柿子樹,上面結滿了紅彤彤的柿子。朱元璋一見,興奮極了,于是,使出渾身力氣爬到樹上,吃了一頓柿子大餐,這才得以從閻王爺那里撿回了一條小命。而且一整個冬天沒有流鼻涕,也沒有裂嘴唇。
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再次路過這個小村莊時,發現那棵柿子樹還在,上面依然掛滿了紅彤彤的柿子。面對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緒萬千,正是這棵柿子樹才使自己免于成為餓殍。他仰望著這棵柿子樹,緩緩脫下自己的紅色戰袍,又親自爬了上去,鄭重其事地把戰袍披在柿子樹上,并封它為“凌霜侯”,這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據說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后,就逐漸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習俗。
吃白蘿卜
在山東地區,有句農諺是“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秋后蘿卜賽人參。”所以山東人霜降期間喜食蘿卜。在菜肴比較豐盛的情況下,可以做一個白菜蘿卜湯,不但味道鮮美,還可以加速消化,養胃暖身。
四、霜降詩詞
人們喜歡用露水來表示秋色的深淺。剛入秋不久,草葉上的露水晶瑩剔透,惹人憐愛,“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這時候的秋天,名為“白露”,透著年輕人詩意的纏綿。秋意漸濃,寒氣加重,進入“寒露”,露水觸手冰涼。此時的秋天,在落拓的詩人看來,一如人到中年:“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再往后半個月,是“霜降”。“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大地如老人的兩鬢,一片斑白——秋天的露水,竟形象地概括了人的一生。連曹操也發出這樣的感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然而“霜降”,又是一年當中最美的時節。漫步于山野當中,抬起頭來,層層疊疊的山林,顯出不同層次的色彩。經過風霜后的林木,是那樣的莊重、深沉和含蓄,甚至每一片樹葉,都變得成熟而優雅。“霜葉紅于二月花”,那種紅,直往心里去,像火一樣。
? ? ? ? ? ? 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
? ? ? ?——宋呂本中《南歌子? 驛路侵斜月》
? ? ? ? ?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
? ? ? ? ? ? ? ? ? ? ? ? ? ——宋·陸游《霜月》
? ? ? ?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 ? ? ?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 ? ? ?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 ? ? ? ? ? ? ? ? ? ? ? ? ? ? ?——宋?柳永《八聲甘州》
? ? ? ? ? ? ? ?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 ? ? ? ? ? ? ? ? ? ? ? ? ?——宋·葉夢得《水調歌頭》
? ? ? ? ? ? ? ? ? ? ?秋漸老、蛩聲正苦,
? ? ? ? ? ? ? ? ? ? 夜將闌,燈花旋落。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宋·柳永
? ? ? ? ? ? ? ? ? ? ? ? ? ? ? ? 和陳述古拒霜花
? ? ? ? ? ? ? ? ? ? ? ? ? ? ? ? ? ? ? ?宋·蘇軾
? ? ? ? ? ? ? ?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
? ? ? ? ? ? ? ?喚作拒霜應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
? ? ? ? ? ? ? ? ? ? ? ? ? ? ? ? ? ? ? ? ? 山行
? ? ? ? ? ? ? ? ? ? ? ? ? ? ? ? ? ? ? ?唐·杜牧
? ? ? ? ? ? ? ?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 ? ? ? ? ? ?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 ? ? ? ? ? ? ? ? ? ? ? ? ? ? ? ? ?西廂記
? ? ? ? ? ? ? ? ? ? ? ? ? ? ? ? 元·王實甫
? ? ? ? ? ? ? ?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 ? ? ? ? ? ? ?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
——唐·劉長卿
? ? ? ? ? ? ? ? ? ? ? ? ?浪淘沙·秋感
? ? ? ? ? ? ? ? ? ? ? ? ? ? 明·劉基
江上晚來風,煙藹濛濛,白蘋吹盡到丹楓。
流水落霞衰草外,離恨無窮。
極目楚云東,愁見歸鴻,拒霜相倚夕陽中。
露重月寒芳意歇,知為誰紅。
五、霜降養生
霜降節氣時在飲食上宜進補。民間有諺語說:“補冬不如補霜降”,強調霜降進補的重要性。中醫養生學提出“四季五補”:
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
《素問·臟氣法時論》曰:“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季宜收不宜散。因此,應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姜、蔥、蒜、辣椒等,特別是辛辣火鍋、燒烤食物要少吃,以防“上火”;多吃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楊桃、袖子、檸檬、山楂等。此外,霜降時還適合吃柿子、栗子、蘿卜、梨、洋蔥等。
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意思就是一年的節氣全部都補,效果不如在霜降補得好,足見這個節氣對人們的重要性。
霜降的物相與質象變化,以冷與寒的加劇為顯著特征,而火之熱的內隱是其中的關鍵,因而此時的養生應當注意保暖。要做到早睡早起,等太陽升起才開始運動。
霜降時天氣逐漸變冷,露水凝結成霜。每天早晚溫差加大,人們除了要適時添加衣服之外,還應格外重視腰腿部位的保暖;寒邪和燥邪易致咳喘、痹證等病發作或加重,宜加強防范;在飲食上宜進補,多吃柿子、栗子、蘿卜、梨、洋蔥等食物。
霜降時節的養生要點是什么?霜降之時乃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道醫講“風、寒、暑、溫、燥、火”六大邪氣,集中表現在秋季的有燥、風、寒。最典型的秋燥,人容易頭暈上火,咽干口燥。比如鼻干癥狀,就是由于秋冬環境干燥,人體虛熱引起。“鼻為肺之竅”,秋天容易肺陰不足,應注重養肺。
在霜降至立冬半個月,人易出現腹脹、不思飲食、失眠、感冒、低燒、喉嚨痛、牙痛、皮膚諸證、心臟不適、咳、胸憋悶等多種證狀。這些皆是氣候反常引起的不良反應,可以通過順應時令的飲食、睡眠得以緩解,甚至糾正。
元代醫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潤其燥。時入霜降,脾臟功能處于旺盛時期。有的人因脾胃功能過于旺盛,易生胃病。宜平補,多吃梨、蘋果、白果、洋蔥,少吃冷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同時要注意胃的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