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昨天在家庭飯桌上的感慨。
我二姥爺問我同齡的哥哥,上大學談沒談戀愛啊?
我一向老實寡語的哥哥點了點頭又把頭低下,小聲說了句“嗯?!?/p>
?然后在我哥哥突然的沉默下,飯桌上又一片笑語,“還挺誠實的哈!”
?我爸把頭轉向我:“你看人家多誠實”帶著酒勁,又接著像演講一樣對我說“你做什么選擇,爸沒有權利管你,但是你最后一步一定要給自己一個交代,有好的結局前提是自己優秀。”
?“你爸說的對!但女生總比男生多一個選擇,你看你文文姐,大學畢業去北京工作,找了個北京男朋友,這就不用愁在北京買房遷戶口了嗎?!?/p>
?是啊,女孩子都渴望甜甜的戀愛,但是真的到了需要做出選擇的一刻,你會不會老實的說,不會向生活妥協呢。
老實說,誰都害怕迷茫的未來。
比如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你看到的是黛西涼薄的一面,沒錯,她有現代一些女孩子的影子,物質,做作,甚至有一點庸俗。
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么黛西還是選擇了自己丈夫,并且將蓋茨比殘忍的殺掉?蓋茨比才是真正的愛她啊,而且特別有錢,甚至可以給她想要的一切。
因為黛西不可能舍棄已經獲得的安穩家庭去跟隨甚至有違法行為的暴發戶,這樣的愛情給不了她想要的安全感。更何況,黛西已經為人妻為人母,她和蓋茨比本就是兩類人,她不可能將愛情看作人生的一切。
是啊,肯為愛情獻身的蓋茨比很了不起,不管在那時的社會還是現在的社會。
黛西是自私的,我們歌頌的蓋茨比也是自私的。
我們常常看到畢業季有人分手,但也可以看到有人突然在一起了。
似乎在某些環境變動或者我們身份轉變的時候更容易喜歡上一個人。
到底是為什么呢?
我記得我高三晚飯休息的時候,站在我家窗前看行色匆匆去上學的孩子。
一個男生一個女生在前面走,一對中年夫婦在后面跟著。畫風似乎不大對勁。
“你為什么要拆散我們?你不知道我一個人剛剛到這里上學,只有他每天可以噓寒問暖的照顧我!”
我不會站在你父母的角度對你說,你這時候談戀愛會耽誤學習。我會以一個姐姐的身份對你說,傻孩子呀,在你孤獨面對迷茫生活的時候,本不應該慌亂的隨便拉過別人的手來獲取慰藉,這不是愛,這是自私。
我記得我們大學英語老師說,她高中的時候喜歡帥的,大學喜歡學習好的,研究生的時候喜歡有錢的。
從某個事實角度說,她準確的概括了一個女生一生的擇偶標準,這恐怕不是對生活的妥協,是對自己的絕不遷就。
站在女生的角度來講,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