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菲茨杰拉德的塑造藝術
——以《了不起的蓋茨比》為例
摘要:
今天,《了不起的蓋茨比》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文學經典,菲茨杰拉德的繾綣文字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徘徊于理想與現實間溝渠的年輕人,而蓋茨比的形象也隨之深入人心。杰伊·蓋茨比是小說的核心人物,也是小說精神的外化詮釋,但小說的主要敘述者卻并不是他,也非作者,而是從中西部故鄉只身前往紐約的尼克。在小說中,尼克既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而蓋茨比正是他聚焦的魅力人物。通過尼克的娓娓道來,蓋茨比的神秘形象才被讀者一步步掀開。要理解《了不起的蓋茨比》,脫不開對蓋茨比形象的解讀,以及對塑造蓋茨比的手法的分析。本文所探討的,正在于此。
關鍵詞:
蓋茨比、菲茨杰拉德、西部傳統、神秘、尼克
正文:
菲茨杰拉德在《最后的大亨》的筆記中說:“行動即角色?!钡谒茉焐w茨比的過程中,蓋茨比的行動固然至關重要,可絕非作者塑造蓋茨比人格魅力的唯一因素。盡管蓋茨比直到小說第三章才正式出場,但在《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第一章,甚至最開始的文字,菲茨杰拉德就在為塑造蓋茨比花費心思。
小說開頭的一首詩需要我們注意,菲茨杰拉德借自己在《人間天堂》中塑造的托馬斯·帕克·丹維里埃之口說:
那就戴頂金帽子,如果能打動她的心腸;
如果你能跳得高,就為她也跳一跳,
跳到她高呼:“情郎,戴金帽、跳得高的情郎,
我一定得把你要!”
如果我們知曉蓋茨比的背景,他與心上人黛西的關系以及他的人生進程,我們就能感受到這首詩并不孤立于文本之外,而與小說主要情節產生一種微妙的呼應關系。蓋茨比在小說中以大富大貴的形象示人,但他本是北達科他州的貧窮農家子弟,北達科他州是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州,是大草原里最北的州,在美國的文學世界中,“西部”向來是一個被賦予蠻荒、原始與神話氣息的地理坐標。大衛·莫根如是說:“在歷史上,美國的每一個地區都經歷過自己的邊疆時期,創造過自己的‘西部’傳統”......“關于邊疆的寫作是 (美國文學的)‘偉大傳統’。”蓋茨比渴望出人頭地,憑借自我奮斗來躋身上流,有趣的是,菲茨杰拉德為富貴后的蓋茨比選擇的棲身之所就在紐約,即美國東部最閃耀最繁華的城市。西部與東部的沖突蘊含于在人物身上并非菲茨杰拉德的首創,早期如華盛頓·歐文、弗朗西斯·帕克曼和馬克.吐溫的游記都曾有所涉及。
那黛西呢?黛西出生于南方大家,從小不愁吃不愁穿,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蓋茨比第一次去她家就驚嘆于黛西家庭的富貴。黛西和蓋茨比的出身環境是不平等的,在小說中,他們在戀愛上也并不平等。蓋茨比苦苦眺望著縹緲的綠燈,一如他苦苦追尋黛西的愛。在這段感情中,黛西一直高高在上,而蓋茨比即便過得起豪華奢侈的生活,依然在關系中處于“仰望”的位置,讀者會同情蓋茨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蓋茨比對愛情的付出與回報完全不成正比,而蓋茨比在對待愛情時,心境往往像一個“窮人”。
小說表面的故事,以及從細節中體現的過往,說明橫亙于蓋茨比與黛西之間的主要有兩大阻力——階層和婚姻。階層與財富掛鉤,相對較高的階層能攫取較多的物質回報,而黛西是一位過不慣苦日子的閨閣小姐,蓋茨比要贏取她的芳心,要收獲她的美麗,也必須接受她的缺憾,這成為蓋茨比奮力攀登,甚至鋌而走險的重要原因。知道這層,我們再讀“那就戴頂金帽子,如果能打動她的心腸;如果你能跳得高,就為她也跳一跳...”就會有更深的體會。至于婚姻,即黛西與紈绔子弟湯姆·布坎農的結合,當蓋茨比來到紐約時,黛西早已不是獨身。
二.對照式塑造
假設一下,如果小說僅僅透露蓋茨比攪和他人的婚姻,既沒有對湯姆的負面書寫,也沒有交代湯姆在外面有情婦,更沒有描寫過往蓋茨比對黛西的一往情深,讀者對蓋茨比的觀感,會否與現在截然不同?其實,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對湯姆的描寫,以及一些看似閑筆的細節,其用意是為了加深蓋茨比形象的道德感和行事合理性,甚至喚起讀者對他的同情心。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湯姆·布坎農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們來看菲茨杰拉德經由尼克的視角對他的描述:
“現在他是三十多歲的人了,時體健壯,頭發稻草色,嘴邊略帶狠相,舉止高傲。兩只炯炯有神的傲慢的眼睛已經在他臉上占了支配地位,給人一種永遠盛氣凌人的印象。即使他那會像女人穿的優雅的騎裝也掩藏不住那個身軀的巨大的體力——他仿佛填滿了那雙雪亮的皮靴,把上面的帶子繃得緊緊的。他的肩膀轉動時,你可以看到一大塊肌肉在他薄薄的上衣下面移動。這是一個力大無比的身軀,一個殘忍的身軀。
他說話的聲音,又粗又大的男高音,增添了他給人的性情暴戾的印象。他說起話來還帶著一種長輩教訓人的口吻,即使對他喜歡的人也樣、因此在紐黑文的時候時他恨之入骨的大有人在?!?/p>
狠相、高傲、傲慢的眼睛、支配地位、盛氣凌人、殘忍的身軀、性情暴戾、教訓人的口吻,菲茨杰拉德在第一章對湯姆的描寫中連用了不少程度很重的詞。這些詞組合在一起,渲染出湯姆形象具有“侵略性”的一面。湯姆做事喜歡以個人意志為主導,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力求主動,甚至霸道,這種侵略性讓湯姆與親和力無緣,也讓讀者很難對湯姆產生同情感。在小說中,這樣的人物一出場,讀者興許就會了然——這是一個不那么討喜的人物,他將阻撓、破壞小說可能存在的正面結局。
這種霸道從第一章湯姆對尼克的行為也可以反映。見小說:
“他抓住我的一只胳臂把我轉過身來,伸出一只巨大的手掌指點眼前的景色,在一揮手之中包括了一座意大利式的凹型花園,半英畝地深色的、濃郁的玫瑰花,以及一艘在岸邊隨著浪潮起伏的獅子鼻的汽艇
““這地方原來屬于石油大王德梅因?!彼职盐彝妻D過身來,客客氣氣但是不容分說:“我們到里面去吧。””
“抓”和“不容分說”正是湯姆在交往中力求主導,乃至顯露霸道氣息的體現。
菲茨杰拉德可以花費筆墨渲染湯姆的“侵略性”,但并不會花費多少筆墨描寫湯姆與黛西婚姻的幸福、湯姆對黛西的愛,恰恰相反,在第一章的一個句子中,他已經對此定下基調,并借此暗示讀者:這段婚姻有理由解除,蓋茨比對有夫之婦的追求即便在道德上也不必苛責。這個句子就是:
“哎呀……”她猶疑了一下說,“湯姆在紐約有個女人。”
湯姆率先對婚姻不忠,當這一事實呈現在讀者面前,他本就可憐的那一點人格魅力就又剝落了一層。部分女讀者對侵略性男性也許還可容忍,但如果侵略性加上背叛婚姻一起呈現,恐怕不會有多少女讀者會對這樣的形象心生好感。
更何況小說里還有蓋茨比。那位鮮明地站在湯姆對立面,并與湯姆存在對抗(從潛在到浮出水面)關系的先生。
對湯姆的塑造正是對蓋茨比的塑造。湯姆越令人咬牙切齒,蓋茨比就越讓人心生同情。在愛情上,他們是對抗的。蓋茨比深愛著黛西,而黛西是湯姆的妻子;在階層上,他們是對抗的。即便蓋茨比看上去躋身富貴行列,但他的精神氣質依然屬于卑微的小人物群體,而他的結局也暗示他注定不會被上流階層接納,而湯姆從一出生開始就位居上流。像蓋茨比這樣的西部奮斗狂,如果蜂擁向東部的上流階層發起沖擊,被沖擊者正是以湯姆為代表的上流既得利益者。
當我們觀察蓋茨比的形象,我們很難感受到侵略性氣質存在于他的身上。蓋茨比并不是一個咄咄逼人的人,他非常溫和、禮貌,有時甚至顯得膽怯。當尼克第一次來到蓋茨比家中,蓋茨比就對尼克表現出自己的熱情和溫和,他稱呼尼克“老兄”,在與尼克的交流中注意尼克的意見。如第三章的這一段:
“愿意跟我一塊去嗎,老兄?就在海灣沿著岸邊轉轉?!?/p>
“什么時候?”
“隨便什么時候,對你合適就行?!?/p>
“愿意”、“對你合適”,蓋茨比愿意站在對方,哪怕只是第一次見面的人的角度去著想,而這樣的對話就恰恰與湯姆與尼克的互動形成鮮明對比,令讀者愿意相信蓋茨比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物。
“懇切”是蓋茨比與他人互動中經常出現的詞匯,比如第三章的:““你想要什么盡管開口,老兄,”他懇切地對我說,“對不起,過會兒再來奉陪。””還有當尼克“為剛才在花園里與他面對面卻不知道他是何許人向他道歉”時,蓋茨比的反應是:
“沒有關系,”他懇切地囑咐我?!皠e放在心上,老兄。”這個親熱的稱呼還比不上非常友好地拍拍我肩膀的那只手所表示的親熱?!皠e忘了明天早上九點我們要乘水上飛機上人哩?!?/p>
三.蓋茨比的精神與氣質
蓋茨比的親和力在第三章第一次出場就有所體現,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已經在東部世界生活和諧、與上流階層親密無間的人,他的孤獨氣息,他身上暗藏的令人擔憂的元素,也在第三章露出冰山一角:
“因為演奏一開始,我就一眼看到了蓋茨比單獨一個人站在大理石臺階上面,用滿意的目光從這一群人看到那一群人。他那曬得黑黑的皮膚很漂亮地緊繃在臉上,他那短短的頭發看上去好像是每天都修剪似的。我看不出他身上有什么詭秘的跡象。我納悶是否他不喝酒這個事實有助于把他跟他的客人們截然分開,因為我覺得隨著沆瀣一氣的歡鬧的高漲,他卻變得越發端莊了。”
蓋茨比營造了喧囂,自己卻不愿徹底走入喧囂,他的身上依然流淌著一種沖動,一種要求他與歡鬧保持距離的沖動。所以演奏一開始,蓋茨比就單獨一個人站在大理石臺階上面,而在尼克的視角里,“我覺得隨著沆瀣一氣的歡鬧的高漲,他卻變得越發端莊了?!狈拼慕芾陆枘峥说目谖?,令蓋茨比產生一種區別于一般暴發戶的氣質,營造出蓋茨比與喧囂繁華的上流圈子的“錯位”。
蓋茨比沉湎于舉辦盛大的派對,但前來享受的人們卻大多將他當做一位神秘人,并沒有多少人了解他,小說中如是說:“整個夏天的夜晚都有音樂聲從我鄰居家傳過來。在他蔚藍的花園里,男男女女像飛蛾一般在笑語、香擯和繁墾中間來來往往?!钡恰坝袝r候他們從來到走根本沒見過蓋茨比,他們懷著一片至誠前來赴會,這一點就可以算一張人場券了?!边@些人從不關心蓋茨比,他們關心的是熱鬧——繽紛絢爛的煙火、曼妙舞動的小姐、金碧輝煌的獎章、轟鳴而來的轎車等等,蓋茨比提供了這樣的場所,于是他們紛紛前來,但一旦蓋茨比無法提供,便樹倒猢猻散。就像小說最后一張所寫:
“因為蓋茨比那些燈火輝煌、光彩炫目的宴會我記憶猶新,我仍然可以聽到微弱的百樂和歡笑的聲音不斷地從他園子里飄過來,還有一輛輛汽車在地的車道上開來開去。有一晚我確實聽見那兒真有一輛汽車,看見車燈照在門口臺階上,但是我并沒去調查。大概是最后的一位客人,剛從天涯海角歸來,還不知道宴會早已收場了。”
我一個觀望喧囂,這是小說中常用的襯托人物內心孤寂的手法。日本一位作者就說:“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里面而在許多人中間?!鄙w茨比即如此。他說那些舞會是無關緊要的,他舉辦哪些舞會,用意也只是尋覓接觸尋覓黛西的途徑,并向昔日的愛人證明自己的財富早已非昔日可比。蓋茨比說:“你家碼頭的盡頭總有一盞通宵不滅的綠燈?!薄巴ㄏ粶纭边@個詞是多么令人心動而唏噓,這說明這位富有的男人常常為了這綠燈眺望一整夜。當他在每一個夜晚遠望閃爍的綠燈,當他的別墅燈火通明自己卻沉默不語,這種巨大的反差就會加深他的孤獨感。
蓋茨比的孤獨感和他的神秘感密不可分。菲茨杰拉德為了營造蓋茨比的神秘氣息,運用了小說寫作中經典的“未知其人,先聞其名”。我國著名的章回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運用這一手法的典型例子,諸葛孔明在小說中“大智近妖”,但直到第三十七回他才真正出場,可在他談吐行事之前,讀者卻已然心覺諸葛孔明非比常人。蓋因作者在小說中經他人(如徐庶、司馬徽)之口,渲染了諸葛孔明的大才,甚至道:“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這便是“未知其人,先聞其名”。
蓋茨比的神秘感從第一章就開始被渲染,盡管前兩章他都未曾出現,但我們都知道他是小說的核心人物,因為無論是小說敘述者尼克,還是湯姆、黛西、喬丹等人的談論中,蓋茨比都是一個若隱若現的焦點。他的不同尋常,尼克開篇就說道:
“他代表我所真心鄙夷的一切。假如人的品格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成功的姿態,那么這個人身上就有一種瑰麗的異彩,他對于人生的希望具有一種高度的敏感,類似一臺能夠記錄萬里以外的地震的錯綜復雜的儀器。這種敏感和通常美其名曰“創造性氣質”的那種軟綿綿的感受性毫不相干——它是一種異乎尋常的永葆希望的天賦,一種富于浪漫色彩的敏捷,這是我在別人身上從來發現過的,也是我今后不大可能會再發現的。不——蓋茨比本人到頭來倒是無可厚非的、使我對人們短暫的悲哀和片刻的歡欣暫時喪失興趣的,卻是那些吞噬蓋茨比心靈的 東西,是在他的幻夢消逝后跟蹤而來的惡濁的灰塵?!?/p>
菲茨杰拉德小說中的主人公富有一種浪漫氣質,《人間天堂》的最初名字便是《浪漫的自私主義者》。但這并不是毫無顧忌的浪漫,而是非常在意他人想法、小心謹慎內心敏感的浪漫。他們的浪漫源于西部世界蠻荒的生長環境和他們內心蓬勃的理想,他們謹小慎微是因為自己要奮力實現一個目標,也許是跨越階層的愛情,也許是成為東部世界的上流人物,也許是其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害怕出錯。
自卑與謹慎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的謹慎被菲茨杰拉德有意寫出。這種謹慎經由他人之口指出,比如:
““一個人肯干這樣的事真有點古怪,”另外那個姑娘熱切地說,“他不愿意得罪任何人。””
以及尼克的講述:
“在他作自我介紹之前不久,我有一個強烈的印象,覺得他說話字斟句酌?!?/p>
蓋茨比的謹慎蘊含危機,因為他謹慎的原因并不光明正大,盡管沒有實際證據指出這些原因的可靠性,但當它們堆砌在一起,我們仍不免對這一位迷霧重重中的浪漫先生捏一把汗。
喬丹說:“有人告訴我,人家認為他殺過一個人。”蓋茨比疑似殺過人,而無論是他本人還是尼克都沒有予以過澄清。(這一細節在后文得到補充,一位少婦說:“他(蓋茨比)是個私酒販子,有一回他殺了一個人,那人打聽出他是興登堡的侄子,魔鬼的表兄弟?!鄙w茨比的出身背景、學歷、發家方式也存在疑問,小說也指出蓋茨比的說法與事實存在出入。比如:當蓋茨比給尼克講述自己的身世,他說他不希望尼克因為閑話得到一個對他的錯誤看法,他自稱:“我是中西部一個有錢人家的兒子——家里人都死光了。我是在美國長大的,可是在牛津受的教育,因為我家祖祖輩輩都是在牛津受教育的。這是個家庭傳統?!笨缮w茨比并非出身顯貴,他的家里人也并沒有死光。尼克在尾聲的敘述令我們知道部分真相,這里有必要貼出全文:
“他的父母是碌碌無為的莊稼人——他的想象力根本從來沒有真正承認他們是自己的父母。實際上長島西卵的杰伊-蓋茨比來自他對自己的柏拉圖式的理念。他是上帝的兒子(Gatsby,聽起來像God's boy,上帝之子)——這個稱號,如果有什么意義的話,就是字面的意思——因此他必須為他的天父效命,獻身于一種博大、庸俗、華而不實的美。因此他虛構的恰恰是一個十七歲的小青年很可能會虛構的那種杰伊-蓋茨比,而他始終不渝地忠于這個理想形象?!?/p>
這里揭露了一個關鍵,也是我們理解蓋茨比形象所要注意的。蓋茨比始終對什么抱以虔誠?對黛西的愛是人們常常提起的,還有不少研究者會將蓋茨比視為一位象征美國夢幻想和破滅的符號,認為他在一段時間內對美國夢堅信不疑。但這一段話揭示出:蓋茨比忠于他塑造出的理想形象。這個原名詹姆斯·蓋茲的人物,塑造出蓋茨比,并竭力扮演蓋茨比,塑造出一位看上去不同凡響、為愛與理想獻身,卻永遠活在孤獨中的悲劇英雄,以至于到最后,我們不知道詹姆斯·蓋茲的本我到底如何,我們只能看見被塑造的杰伊·蓋茨比。
但是,即便蓋茨比竭力保持自己的自信、內涵、鎮定,盡管他努力要別人相信自己的清白、認可自己的財富,他內心的自卑依然無法掩藏,這與他主動透露給外界的存在形成鮮明反差,也加深了讀者對蓋茨比的同情之心。
蓋茨比對自己并不自信,所以他希望對外界塑造一個光彩奪目的形象,正如他對尼克所言,他不希望別人認為自己只是一個不三不用的人。他非常在意外界對他的看法,當尼克與他初次結識,他在與尼克游玩途中便說:
““我說,老兄,”他出其不意地大聲說,“你到底對我是怎么個看法?””
自然,蓋茨比也迫切想一次又一次澄清關于自己的流言,但是當小說文本向我們揭示出蓋茨比的解釋,不乏抬高自己的謊言時,蓋茨比自身的矛盾性便再次暴露給讀者。一方面,他待人真誠,卻用謊言來包裝自己;另一方面,他是一個具有道德感的人物,極力把控自己行為的分寸(所以當尼克建議他與黛西在紐約吃一頓午餐,他就急得像要發瘋:“我可不要做什么不對頭的事情!”他一再說,“我只要在隔壁見見她?!保?,可他的致富之路卻很可能并不正大光明。
在與黛西的關系中,蓋茨比也處于一個低到塵埃里的姿態。許許多多描述蓋茨比與黛西關系的段落,蓋茨比濃烈而虔誠的愛都一覽無余,比如第四章的這一句:
“蓋茨比買下那座房子,就是因為這樣一來黛西就在海灣對面嘛。”
比如尼克對他的驚詫:
“他居然等了五年,又買了一座大廈,在那里把星光施與來來往往的飛蛾——為的是在哪個下午他可以到一個陌生人的花園里“坐一坐”?!?/p>
黛西在蓋茨比的心中仿佛神圣,蓋茨比愿意付出許多只為見她一面,而當他重沐愛情的芬芳,滿以為黛西的愛仍然屬于他,他甚至愿意犧牲自己,如果黛西有危險??慎煳髯允贾两K又奉獻了什么呢?黛西常常是一位接受者,而蓋茨比是義無反顧的施予,黛西站在高處,而蓋茨比則在低處,借著月光仰望他的神圣。這樣不對等的關系一開始就種下了隱患,而蓋茨比的幻想與現實的殘忍也讓這個人物的悲劇意識更加濃厚。在第八章,尼克的一段話是對這段關系的清醒認識:
“他也許應該鄙視自己的,因為他確實用欺騙的手段占有了她,我不是說他利用了他那虛幻的百萬家財。但是他有意給黛西造成一種安全感,讓她相信他的出身跟她不相上下——相信他完全能夠照料她。實際上,他并沒有這種能力——他背后沒有生活優裕的家庭撐腰,而且只要全無人情味的政府一聲令下,他隨時都可以被調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p>
因為奮斗與破滅
小說里,蓋茨比做的一切事情仿佛都在為了黛西,他生命的意義都投射于一個波心。當一個人把所有意義都綁定在一點,他的喜怒哀樂都因為一個點觸發,他的生命就會脆弱而危險。蓋茨比愿意為黛西去死,一種理想主義的獻身,這已經是比較美(悲劇性的美)。如果他沒有死呢?如果可惡的湯姆突然人間蒸發,蓋茨比的犯罪得到赦免,蓋茨比和黛西就能幸福一生?他們不對等的關系、他們的性格就注定了這種可能微乎其微。黛西在蓋茨比心中已經超越了“人”,是一座被賦予諸多意義的神。人可以信奉神,也可以毀滅神。而神(假定的神)也永遠不會心甘情愿把自己套牢在一位信徒身上。一個湯姆走了,還可以有下一個。一個蓋茨比老了,年輕的蓋茨比就會向他發起沖擊。更加嚴峻的是,這座神不但不能永生,還會衰老,還有諸多只要一接近就會暴露的壞習氣。當神與人結合,神墮入凡間,遭受歲月和距離的侵蝕,人對神的虔誠就會逐漸灰飛煙滅,甚至蓋茨比將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她終究只是一位虛榮勢利的姑娘,承載不了你一廂情愿的賦予。這是精神上的崩潰。而小說中,蓋茨比肉身雖死,精神猶存。從這一點來看,菲茨杰拉德對他進行的死刑非常溫柔。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文本營造出一種巨大的矛盾感和幻滅情緒,西部與東部的矛盾、小人物與上流階層的矛盾、求愛者與擁有者的矛盾、主人公的幻想與現實落差的矛盾等。而它的幻滅情緒建立在并不牢固的喧囂繁華之中,體現于局內人的不安與那份被經營出來的繁華的脆弱。蓋茨比的家曾經燈火通明,賓客絡繹不絕,可短短一段時間后,便人去樓空、門可羅雀,而蓋茨比本人也以死亡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幻滅。《了不起的蓋茨比》就像《紅樓夢》中的一句歌謠: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p>
其實,這種矛盾感和揮之不去的幻滅情緒是菲茨杰拉德一生都在描繪的主題。菲茨杰拉德的小說不乏共通之處:源于生活經驗的自傳體文本、“幻想——追求——破滅”的主題、主人公浮華甚至荒唐的生活,和觸不可及的戀愛玫瑰夢...《美麗與毀滅》、《爵士樂時代的故事》、《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直到菲茨杰拉德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最后的大亨》,他都執拗地堅持這些創作傾向。
齊奧朗曾經評價說:“他(菲茨杰拉德)仍舊希望“在徒勞無功的感覺與必須斗爭的感覺間;在注定失敗的判決與依然渴望成功的決心間”找到一個平衡?!边@份評語放在蓋茨比的身上也未嘗不可,蓋茨比竭盡全力地奮斗,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玫瑰夢,他嚴格規劃自己的時間(見第九章):
起床上午6:00
啞鈴體操及爬墻6:15-6:30
學習電學等7:15-8:15
工作8:50-下午4:30
棒球及其他運動下午4:30-5:00
練習演說、儀態5:00-6:00
學習有用的新發明7:00-9:00
個人決心
不要浪費時間去沙夫特家或(另一姓,字跡不清)
不再吸煙或嚼煙
每隔一天洗澡
每周讀有益的書或雜志一份
每周儲蓄五元(涂去)三元
對父母更加體貼
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與財富,甚至愿意為心上人鋌而走險,可到頭來卻是一場虛妄,是個人的毀滅與理想的未遂。這種落差感無疑能激起很多現實生活中同樣徘徊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讀者,令《了不起的蓋茨比》不只是一部戀愛小說,也讓它的文本,和蓋茨比這一人物,有超越時間的力量。
讓我們回到小說的結尾,重復一遍《了不起的蓋茨比》那令人悵惘而感動的最后兩段:
“蓋茨比信奉這盞綠燈,這個一年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紙醉金迷的未來。它從前滑脫了我們的追求,不過沒關系——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些,把胳臂伸得更遠些……總有一個美好的早晨……
我們奮力前行,小舟逆流而上,不斷被浪潮推回往昔?!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