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的文章的目的在于探尋寫作的意義。
從輸入到輸出的一個轉變。
為什么要輸出,難道就不能一直輸入,不能一直接受別人的觀點嗎?為什么要輸出?
回答如下。第一,我們很容易發現,網上看到的,書上看到的很多知識其實和我們的感覺是相悖的,為什么要相信這些胡說八道的人呢,與其聽別人胡說八道,不如把自己的觀點想清楚,把自己的感覺想清楚。有時候我們上網看書是為了獲取感情上的慰藉與認同,與其看那些胡編亂造或者與自己感覺不相符合的文字,不如寫出來更加解氣,讓自己更加放松。第二,寫作是對自己已有思想的一個整理。為什么對自己已有的思想進行整理很重要呢?我自認為是一個理性的人,可還是有時候會陷入邏輯的黑洞,雖然知道自己是對的但總會反復思來想去,在相同的內容上不斷論證自己的正確性,見不得相反觀點的存在。那何必這樣呢,不如寫出來,把自己的正確之處和錯誤支出都寫出來,客觀評價這個東西。與其找很多人傾訴,說了就沒了,不如寫下了,用語言,用文字說服自己,對自己已有的思想進行整理。第三,輸出是一個創造的過程,這個世界上,如果只吸收不創造,那你的思想就永遠是別人的思想。舉個例子,很多父母都會用陳舊的教條別人的觀點來要求子女,其實他們頭腦里裝的都是具體的事例或者是某些偉人說過的話。比如,當你做了什么事,他就會說,我之前在電視上看到某某也是這樣做,最后有什么后果,或者鄰居家誰誰誰也是這樣做,最后很后悔。他沒有做的,就是去理清問題,把這個問題寫下了,從頭到尾來分析一下利益關系,分析一下邏輯關系。
既然輸入就是接受別人的思想,那么別人的思想對不對?我可以說,除了自然科學之外,所有的論證有有待商榷,都不那么正確,我們都可以找出理由反駁。既然如此,如果別人的思想是有問題的,你接受了,用別人的思想強加到自己的感受上,難道不會很難受?為什么不把問題說清楚,該對的,就讓它對,該錯的,就讓它錯,立足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判斷。
另一方面,輸出的過程是對語言文字的磨練,對表達能力的提高,也是對思維深度的鍛煉。如果不輸出,語言文字永遠得不到鍛煉,語言文字的精髓就在于運用,它不像數學的數字和公式一樣,它更像一種需要操練的藝術。接下來受對思維深度的鍛煉,對于我這樣本質上思維受邏輯限制的人,如果某些事情不合邏輯我會比較難受,我會喜歡將很多事情分析清楚,將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進行解剖,用自己的邏輯直覺思考,得出比較恰當的結論。對我而言,如果不把事情想清楚,用于局限于某個邏輯繞不開,我會覺得很麻煩,很難纏,很浪費時間,我更愿意直面現實,直達本質,想清楚問題,接下去思考下一個問題,而不是用各種理由安慰自己,去逃避問題,讓自己邏輯混亂,一生都過得混亂。
對我這樣一個依靠理性邏輯生活的人而言,輸出很大的目的是為了用邏輯說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