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從一堆人中決定出一個職位的合適人選,雇那個寫作最厲害的人。這個人不在乎是不是營銷人員、推銷員、設計師、程序員,無論是誰;他們的寫作技巧會對此有益。
我在{簡書}上安家始于偶然,因為酷愛寫字和閱讀,{簡書}?便成為一個理所當然的載體,到如今我不知道它會通向何處。寫作給我帶來了很多樂趣。于我而言,文字就是說話, 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是為了時光流逝感到心安,也是與大眾交流的工具, 在現代社會里,如果你體驗過足夠多的世事,閱讀過大量的書籍,寫作會是最好的輸出學習方式。
2017年伊始, 我對自己說每周堅持寫一篇文章, 通過持續的信息輸出來強制自己進行大量高效的信息輸入,做到:
一、系統性地閱讀,收集資料
每天我們會獲得很多信息,這些信息散落在各處,因為熱愛寫作,我會把有用的信息存留下來作為素材。多數人喜歡淺閱讀,在腦中能夠記住的信息不超過10%。其實最好的學習就是把這些信息加工成自己的文字,這樣就能夠實現深度學習。
寫文章的過程其實是整理思維的過程,是信息的結構化過程。這樣的信息加工和學習,能夠使知識內化于心。因此,持續寫文章,或者持續寫讀書筆記,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補足認知的短板,理清學科間的關聯 ,久而久之就能夠形成完整的體系。
二、輸入后做分類及記錄
單就”輸入”而言, 我們多數人閱讀囫圇吞棗, 無法深度學習。好的閱讀應該是細嚼慢咽, 邊看邊理解, 分析字義,文章結構和邏輯,讀完后花三倍的時間思考,以批判性思維納為己用, 否則盡信書不如無書。關于如何有效閱讀, 建議參考《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真正能指引你人生的必須是深度閱讀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讀名家的作品反復誦讀是構造良性輸入的開始, 經典的文字是雋永留存的, 因為它們經歷了時光洗滌和世人評判。當然,你可以把生活之中的一切閱歷、積累都當做素材輸入,把經歷的每一分鐘都演變為寫作積累的資本,生命的厚度也孕育其中。
三、持續性輸出
寫作是”輸出“ 思考釋放大腦空間的一種方式, 也是成長的途徑之一。 當你在寫過某段文字后就可以把這個觀點存在于自己的腦海中了,這時候就可以進入新的思考過程, 清空記憶緩存,鍛煉大腦思維能力。著名未來學家、趨勢專家丹尼爾·平克在《全新思維》指出:
未來屬于那些擁有與眾不同思維的人,唯有擁有右腦時代的6大全新思維能力:設計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娛樂感、意義感,才能決勝于未來。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性的時刻,未來時代的人才來自于具有全新思維的群體之中,未來是那些跨領域、故事型、創意型人才的天下,而寫作就是幫助我們進入全腦時代的最佳輸出方式。在寫作過程中,你可以全方面活化與開發左右腦, 通過處理文字提煉語言,而寫作素材的又源于你的情感體驗, 進而成為更具有觀察力、綜合力、想象力、創造力的多面手。
事實上,人腦所儲存的信息絕大部分在右腦中,它如同一個書架,架上分類擺放不同的書籍,每本書有自己的書名,書中再分章劃節層層記述,寫作的過程是左腦一邊觀察提取右腦所描繪的圖象,一邊將其符號化、語言化。換言之,右腦儲存的形象的信息經左腦進行邏輯處理,變成語言文字符號。在這個過程中, “知覺”和“一閃念”是極其重要的,這一個“火花” 可能孕育一個新理論、新學說,有的甚至催毀了原有的思想體系。
剛開始寫作時, 我們往往擔心寫得不夠好, 或者沒有靈感,期待思如泉涌妙筆生花的那一個瞬間。 其實寫作可以無處不在,只要你隨時隨地的用零散時間記載,愿意表達,寫作是碎片化生活中最好的輸出。因為出差途中或是午休間隙都可以充分利用時間打打字, 沉浸在心流的體驗里、系統而完整地讓一些觀念、思想、態度按照結構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讓輸入和輸出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 磨練心智,并鍛煉你的理解、思辨、闡述等核心職業技能。在這個過程中, 你會學會調用五感來觀察和體驗大千世界, 而這正是我們與這個世界友好相處、體驗幸福的生活方式。
四、潤色,提煉更精準的文字,建立連接
寫作會輸出內容,輸出內容就會收到反饋,就會產生與用戶的持續互動,影響力越大,這種反饋越有殺傷力,就會有更大的價值。在互動反饋中,你能夠修正自己的認知,并且與相關領域的朋友建立連接,從而創造深度交流的機會,其中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請開始提筆吧:就讓寫作提煉你思想的豐盛, 并通過文字在紛雜的世界里保留精彩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