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看了一篇簡書的文章,覺得也戳中了我的內心所想,所以,我想把一點兒感慨記錄下來。www.lxweimin.com/p/5576094d6250
作者剛開始寫字的想法比較簡單,就是亂寫一通,想到什么寫什么,跟著思路走,好像沒有什么擴散框架,就一條直線,把自己寫爽了就行。
感悟一:完成比完美重要,行動比想法重要。
1、人類每天的日常95%都是習慣在引導我們的腦袋,只有5%的反人性思考驅動我們做其他的事。那我們就需要把習慣變成一種本能,在習慣還沒有養成之前,先堅持按時打卡,先不需要考慮文章的質量和讀者的接受,就只需要去做,養成一個習慣,付出行動,而不是一直在空中樓閣幻想。
2、任何想法如若沒有落到行動中都是紙上談兵。大多數人都是處在美好的空想中,預知不到一點一滴的行動才是王道,所以有了任何想法就馬上要去行動,先動起來,然后在過程中,慢慢改進迭代。如果想一下子就能寫出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成功都需要前期的積累經驗,任何我們看到的很簡單的事,其實一點都不簡單。任何完美的產品都是不斷迭代更新的結果。
感悟二: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 ? ?人的大腦就好比是電腦內存,內存是有容量的,而且是有限的。現在碎片化信息滿天飛,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不斷接受外界雜亂的信息,如何讓這些信息變成我們自身的東西,讓它變得有價值,讓不斷輸入新認知的我們能利用起這些,那么就需要對它重新進行一個排列和組織內容的提煉,寫作就剛好是這樣一個工具。
? ? ? ? 大家生活中一定會碰到這樣一種情況,總覺得就是那么一個道理,我都懂的,但是真正要你表達出來,這其中就會卡殼,有句號這么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樣其實是不太好的,你要自己表述出來,就需要你有清晰的邏輯,讓別人一下就能聽明白了。
? ? ? ? 那突破這個也是簡單,需要不斷的練習,去寫,把吸收到的東西重新組織,然后變成自己的東西,那么長此以往,不斷積累,我們對信息組合的時候,就會有一個看不見的提升,偶爾還會有一個新的想法,觀念和想法偶爾還會突然蹦出來,那種感覺是特別好的。
感悟三:寫作可知己
? ? ? ?寫作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是與自己對話,有助于幫助認識自我,當你慢慢寫到一定程度了,一段時間后,或者若干年后,回頭把自己的文章再讀一遍時候,可知道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當時是什么心境,曾經的想法等等,有助于判斷自己的人格。
感悟四:真正高手不是文筆好,而是文路清晰,簡潔易懂
? ? ? ? ?作為一個寫字的新人,都會認為自己沒有文采,沒有大量的詞庫,寫的都是流水賬,其實不知道,目前新媒體,寫作的最高境界,是用極短的文字把一個道理用接地氣的白話文清晰的表達出來。當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邏輯也會有很多的漏洞,寫作比的不是文筆,而是思路是否清晰,邏輯是否合理。
感悟五:寫作就是建房子
寫作就是建樓盤
第一步:出圖紙,定風格。想好寫什么內容,是打算寫小說還是論文,是寫作方案還是領導演講稿。
第二步:打地基,筑框架。把框架打好,論文的基本框架就是“問題是什么,為什么存在這樣的問題,怎么解決這樣的問題”,然后在這三個框架下面可以搭更細的小框架,但同一個框架下的小框架必須是并列的。
第三步:填水泥,布水電。根據搭好的框架去建材市場買水泥,瓷磚,電線等。那寫文章呢就是多去圖書館看書,找資料,看看別人的論文,然后搬回資料,自己慢慢填滿消化。論證自己的觀點,把文章填滿,把邏輯弄清晰。
第四步:搞裝修,進家具。文章基本已經成型,這個時候就需要美化裝飾,把多余的廢話刪掉,能夠提煉的文字提煉,在合適的地方用幾個金句或者成語(搞裝修)。若名人名言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或加深印象的可以“適度”引用(進家具)。最后,通讀幾遍,可以微調,甚至段落之間都可以進行結構調整(擺家具)。
第五步:取個突出特色的樓盤名字。標題必須要與內容吻合,同時還應該突出特色,讓人一看就知道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主題。比如某小區取名《桂苑》——讓人一聽就知道里面應該有許多的桂花樹;還有個小區取名《薰衣道》——小區道路兩旁則種滿了薰衣草。
以上就是昨天看的一篇文章的感悟,以后寫文章除了隨筆,自己也應該有個框架,按照框架慢慢填寫文章,寫作之路開始了,只想在枯燥的生活中,留下一點兒感動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