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前些日子有個重慶姑娘看了我的文章,隨后要我推薦幾本書給她。我說你這可難倒我了,眾口難調,我也不知道你喜歡哪類,打算往哪個方向發展。 她說只要你覺得可以的都可以給我推薦推薦。我思索良久,還是毫無頭緒,不知推薦什么。
? ? ? ? 先說說讀書是怎么回事吧。有句話大家都很熟悉,我查過了,出自汪洙《神童詩》: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我也算讀了幾本書,說是讀書人也不算過分,但我要說,這句話是錯的。不是為了嘩眾取寵、標新立異,而是它確確實實是錯的,尤其是前半句,簡直說得太過分。但汪洙之所以這么說也是有原因的。古代有“四民”,等級從上到下依次是:士、農、工、商。“士”就是讀書人,地位非常高,非常受尊重,因為封建時代是官本位社會,而“官”都是從讀書人中選拔,所以相對的“士”的地位也就高了起來。在這樣的一種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汪洙才會說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話。但在我看來,不僅在現在,哪怕是在封建時代,這句話也應該是錯的,應該受到批判。因為科舉考試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人才選拔方式,千篇一律只注重被選拔者的文化水平,而且主要是“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沒有做到量才而用。而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又有點過于注重經濟,商人的地位未免又有些太高了,而一些學者、文人、藝術家的地位又未免太低了,這都不是好現象。事實上,任何時候,各行各業應該都無貴賤高低之分,理應平行發展,各行其道。
? ? ? ? 而讀書它究竟好不好呢?當然好。但絕對沒有好到可以藐視一切的程度。事實上在我看來,帶有目的的讀書都是卑鄙的,那些為了考重點大學挑燈夜戰的都是傻逼。讀書它應該是一種活動,和看電影,踢足球一樣,是一件能讓人開心的事情。一種讓人開心的活動它應該是主體主動選擇的結果,強迫別人讀書無異于強奸。至于人才的選拔,則應該提供多種多樣的途徑,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自己想要的方向。而不是只有一種方式,比如中國的高考。
? ? ? ? 讀書的目的應該是什么?是開心,是快樂。只有在這個基礎上的讀書才是有意義的,才是“高”的,天大的道理說不過我喜歡。至于選擇什么樣的書來讀,同樣只有一個標準——讓你開心的書。你讓我推薦,我沒法推薦,因為這是很私人的問題,第一,我不知道你care的那個點在哪,我喜歡《金瓶梅》,你要看嗎?第二,我不知道你的接受程度有多少,《資治通鑒》好啊,你看得下嗎?
? ? ? ? 所以那個重慶姑娘的問題我打算這樣回答:去書店,隨便瞎逛,看到順眼的抽出來翻兩頁,不喜歡放回去,喜歡的拿去收銀臺,買單。就像找對象,看上了,喜歡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