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時間,能想到什么?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日晷?沙漏?英國倫敦的大笨鐘?瑞士的鐘表?還是滴滴答答的番茄鐘?
在《時間,快與慢》書中,作者托馬斯 埃里克僧用“專橫”一次來形容時間,頗令人奇怪,時間不是對每個人都很公平嗎?無論富有或者貧窮,一天都是24小時??赐赀@本書,就會佩服作者對我們身處的信息爆炸時代的洞見。
一、時間變得專橫
我們原先認為的所有可能節省時間的技術,結果都與我們的預期恰恰相反,而且與以前相比,我們感覺時間越來越少,壓力卻越來越大。比如電子郵件可以隨時收發,結果垃圾郵件、過渡溝通的郵件超出我們的意料,而且隨時隨地提醒我們,結果占用更多的時間;還有智能手機、電視、瀏覽網頁,甚至包括汽車,以為更快,結果交通堵塞每天通勤時間變得更長。
當今時代,信息不再稀缺,變得大量而且流動起來沒有任何障礙,填滿所有的時間縫隙。開始時,我們覺得充實而豐富,如今已經呈現飽和狀態,甚至于溢出來,24小時已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這導致下一刻很快來臨,活在當下變得越來越難。
如何應對呢?書中提出一種建議:
生活特別是家庭生活天生的屬性是慢的,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去保護慢生活節奏,享受慢生活的節奏。
二、過濾和篩選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工作方面,意識到對于信息發送方而言,最稀缺的資源是其他各方的注意力;對于信息接收方而言,最稀缺的是遲緩而持續的時間。在信息社會,一項重要的技巧是讓自己免受那些不想要的信息的干擾,這些信息占了總信息量的99.99%,剩下的0.01%信息自然需要毫不留情的開發利用。
對知識而言,過濾、探索和組織的原則,已經是壓倒一切的需要。
三、速度變快已無法逆轉
我們這個時代具有兩個革命性特征:電子的和多民族的。
速度是種傳染病。工業革命的產物是標準化和節省時間。令人上癮的速度。速度影響了風格與語法,要速度,越簡單越好。要速度,流水作業是必須的。要速度,只能糙。越想省時,越是費時。
指數級增長:關于摩天大樓與電梯數量的案例。按照概測法,通常每15層樓就需要4個小電梯或兩個大電梯。因此,建筑物越高,電梯占用的建筑面積就越大。按照這個邏輯進行推理,一棟500層的大樓,除了電梯之外,已經沒有其他的建筑空間了。這和我們住在高層,這樣公攤面積就越大是一個道理。
一個組織太過龐大,就完全有可能只開會,不做其他任何事情。如果把一個大企業分解成相同規模的五個部分,就能夠讓盡可能少的雇員進行內部的協調。
四、所有的一切都在增加
紙張的消耗量——前些年,人們預言計算機化將導致無紙化辦公,還提出20年后書本將離開人們的視線??墒鞘聦嵅⒎侨绱耍?975年,全球印刷用紙為2800萬噸,到2000年,已經上升到9700萬噸。
五、時代特征
1.片段代替整體
終身一夫一妻制 階段性一夫一妻制
鐵飯碗時代 靈活就業時代
深度 寬度
線性時間 片段化時間
信息不足 信息過量
2.工作和休閑的區別正在消失,工作占了上風。家庭生活天生是慢速的,很難適合當前的時代。對于家庭而言,一段較長的持續緩慢的時間非常重要,因此與其他的社會領域相比,家庭要承受更強的壓力。家庭生活既非勞動密集型,也非資本密集型,但確實時間密集型。
3.專橫的時間兩個最顯著的特征:年輕崇拜和知識傳遞的危機。
4.專橫的時間帶來的副作用是急躁,這是快慢模式之間突然轉換的一種因變量。
六、如何應對?
首先,可以迅速完成的事情,就應該快速的完成。其次,需要保護慢速的時間。解決方案是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節奏的變化。還有很多事情人們永遠也不需要知道。比其他任何事情更重要的是,給自己的口味、價值觀、興趣和直覺裝上健全而有效的過濾器。順便說一句,這些東西只能夠緩慢地獲得。
最后,這本書的目錄也很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