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快與慢

《時間,快與慢》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紀,當我們擁有了更多節省時間的技術,反而覺得時間更不夠用了。你還能認真地讀一本經典名著么?坐下來親手寫一封書信,寫一篇日記么?你還能心無旁騖地休息一整天么?關掉網絡和手機,只是陪家人聊天,陪孩子玩耍么?你還能安靜地思考一個復雜問題么?

誰綁架了你的時間?

信息革命產生了兩個巨大的悖論:一是所有可能節省時間的技術,產生的結果都與人們的預期恰恰相反,而且與以前相比,我們感覺時間越來越少,壓力卻越來越大;二是到處都能得到的信息不僅沒有讓我們見多識廣,反倒令我們更加茫然無措。慢速的時間正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

我們不知不覺地成了科技的奴隸,而我們本來是想用科技來獲得自由,現在卻越來越困惑。《時間,快與慢》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理解信息社會所帶來的不可預料的后果。

信息填滿了所有空隙


木心先生有一首詩《從前慢》,一度走紅網絡,里面有一段: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這首詩之所以受到大家追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對現代社會的高速生活感到厭倦了。

當今時代大量無阻礙流動的信息,填滿了我們生活的所有的縫隙,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與這個世界聯通著,各種信息和事件裹挾著洶涌而來,仿佛沒有停頓,也沒有止境。其結果是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為一系列歇斯底里的飽和時刻,沒有「前后彼此」之分。實際上,由于下一個時刻很快來臨,「此時此地」已經受到威脅,以至于活在當下已經很難了。

這種極度匆忙的結果勢不可擋,作為心里范疇的「過去」和「將來」,已經受到專橫的時間的威脅。當今是計算機、互聯網、通信衛星、短消息和電子商務的時代。無論何時,只要一方處于發送狀態,最稀缺的資源是其他各方面的注意力。當某方成為接受者時,最稀缺的資源是遲緩而持續的時間。這里存在著當代社會的張力。

彈性工作制,這種新工作方式受到商業評論家和社會科學家的吹捧,認為它可以打面機地改善程式化「朝九晚五」的沉悶工作。然而帶來結果往往使得其反。家庭生活的時間被占用,休閑時間被工作擠占,連空隙時間都被小的任務充滿。或者,從更普遍的原則來看,可以說當前巨大的靈活性見證了信息傳播奪走人們時間的靈活性,人們的時間比以往填充得更滿。

經濟增長、節省時間和推進效率的技術,使我們日益富有,并越來越有效率,這讓我們可以有更多時間從事自己的活動,但是有充分理由懷疑這會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更多的彈性使我們的柔韌性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選擇讓我們更不自由。

速度是種傳染病


奧斯陸國家劇院一位資深的歌劇首席女主角回憶,她參加演出的易卜生名劇《羅斯莫莊》整整持續4個小時,從1998年開始,這部戲劇的舞臺表演時間卻只有118分鐘。

管弦樂隊連續演奏貝多芬的138首作品,但是每一首只演奏前面的8小節。未來10年,管弦樂可能就演奏每一首曲子的第一個音符了——共138個音符。再過20年,樂隊演奏貝多芬的樂曲,全部加在一起可能只是一長串的嘈雜音,就像貝多芬失聰第一天所聽到的聲音。

電視上,每條一閃而過的新聞出現的時候,總是那樣急促和焦慮,因為下一塊新聞碎片已經迫不及待登場。

在我們生活的時代,香煙代替了煙斗,玉米片代替了麥片粥,電子郵件正在取代紙質信件,兩分鐘的新聞影片在新聞界是最熱的產品。報紙的文章越來越短,電影鏡頭的切換更加頻繁。根據我們所收郵件的數量,我們每個人回復電子郵件所用的時間,正在按比例減少。速度是一劑毒藥:我們在快進鍵中探索電影觀察自己,公眾對于緩慢的運動日益失去興趣。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更具爆發性的運動;當我們在街上行走或等候交通信號燈變化時,我們會使用移動電話來填補間隙;當電車晚點5分鐘,我們會譴責市鎮運輸管理部門。過了這么多年,我們還在等待鏈接更快的計算機與互聯網。

總之,一切都在加速,而且我們還在渴望更快。

如果一個人習慣了某區域的速度,對速度的渴望會蔓延到新的領域。機場快巴抵達公交站臺的速度越快,等待每隔5分鐘一趟的公交感覺的時間越久。正如計算機網絡已經變快一樣,許多人已經習慣了網絡連接所需的等待時間,實際上著往往只是很短的時間。即便使我們按下鍵盤,就能看到網頁的內容,我們也不一定滿意。期間所需的等待時間——幾年前的10秒與今日的2秒,一樣讓人們無法接受。

這個原則具有一般有效性。坐飛機從奧斯陸到哥本哈根,需要40分鐘的時間,此時若耽擱15分鐘就會完全不同。若選擇乘坐輪船,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峽需要整整一晚的時間,這樣,早到或晚到15分鐘就沒有多大的差別,這是由于輪船的速度不利于精細的省時計劃。其他的活動可以等待。換句話說,不管是人還是生活領域,快速的時間都具有傳染性。

高速帶來的副作用


網絡空間的增長率超過其他所有事情。收音機從發明到500萬人使用,只用了38年時間。數十年之后,電視機出現,只花了13年就達到了與收音機相同的用戶數量。而互聯網達到這個用戶數,僅僅用了4年。

速度不僅具有傳染性,還能使人上癮,但是副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一個人可以同時做3件事,而且都能做得很好。同樣,一個人也可能同時做6件事,而且6件事都能做好。甚至,還有人能同時做好12件事。然后,他們接著做第13件事時,卻完成得非常糟糕。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的本質。一段時間內的發展可以不產生任何激烈的后果,但是突然抵達臨界值時,整個系統就會發生跳躍性變化,產生一些完全不同的事情,其外部特征也會發生徹底的變化。

信息碎片化

越來越多的信息正在為日漸縮小的空間而爭戰。一個很明顯的后果是每個人花在每條信息上的時間正在減少。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文章日益變短,其承載的信息更清楚,但分析卻越來越少。在信息過剩的時代,每個人可能都能拿出10秒的空閑時間,但能擁有整整一分鐘閑暇時間的人并不多。因此,最快最緊湊的媒體就有競爭優勢。

專注力下降

專注力的下降,和信息碎片化是互相作用的。1995年,一個信息片段可以吸引人們15秒鐘的注意力,現在可能已經不超過5秒鐘了,生產商為追逐市場的需要,不斷對信息進行刪減和壓縮。信息的碎片化,使得人們難以保持長久的專注力;而專注力的下降,又使得人們只對碎片化的信息感興趣。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難以完整讀完一本書,甚至是稍微長一點的文章,因為我們習慣了完全碎片化的信息模式,就難以再獲得長久的專注力。

鑒別成本轉移

網絡記者工作節奏太快,幾乎沒有時間去檢查新聞的來源,因此,這種負擔就轉給了讀者。在美國、英國、法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民意測驗表明,公眾已經不信任新聞記者。當新聞報道的標準變成立刻呼吁民眾和快速出版時,過去的方程式「信息=自由=民主」,就已經很難成立了。信息革命的一般原則是,同樣的事物需要在快慢之間進行「公平自由」的競爭,結果往往是快者獲勝。

高速的反作用

技術無疑可以釋放時間,但有些時候技術會突然走向反面。現在大城市里汽車的數量已經高得無法想象,以至于汽車降到了自行車的速度。航空旅行也是一個明顯的案例:當前歐洲各個主要城市之間的航班,有一半以上要延誤。在奧斯陸與歐洲其他城市之間的飛行時間如此之短,以至于人我們容易認為去哥本哈根只要45分鐘,去倫敦也只要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但是,還有很多準備和后續活動,排隊進行安檢和出入境檢查,當交通擁堵時還要等待分配起飛時間空擋。另外還要從皮卡迪利大街開車進城(幾乎與挪威到倫敦的飛行時間相當),或者搭乘出租車時極度苦惱的體驗,離家時還要預留額外的時間。

慢速時間的樂趣


在我們討論慢速時間之前,有兩點原則先要表明:

  • 可以迅速完成的事情,就應該快速完成。慢速不等于拖延,應該用(或者可以用)現代生活節奏完成的事情,就要用現代的節奏去做,別用慢速時間做借口。
  • 只要沒人收到傷害,閑逛是一種美德。只要不影響別人的生活和工作,適當地留出閑逛的時間,沒有那么強的目的性,總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獲。

那如何保護慢速時間,并享受它帶來的樂趣時呢?

第一,在自己的計劃中安排慢速的時間。

慢速時間是需要自己設計和保護的,人們可以依賴個人和職業的位置,在個人層面上用不同的方式保護慢速,有必要自覺地加以選擇。例如,每隔一周的星期三去聽音樂會,或者去逛博物館,不受干擾也不從不間斷;每周周末有半天,只和自己家里人待在一起,關掉手機不接觸外界的事情;每周二晚上不開電腦只看書;等等如此。

第二,延遲是偽裝的祝福。

不要因為會議延期而覺得寬慰,延遲并不是真的慢速,而且有時會產生更多焦慮,需要在開始的時間就意識到這一點。

第三,小木屋邏輯。

在北歐國家,小木屋的概念具有特殊的含義。真實的小木屋要么位于偏僻和荒蕪的山間,要么就在海岸線附近的荒灘上,此時緩慢的瞬間接管了一切。有些人甚至拒絕在小木屋中使用電,孩子們上床比平常晚一小時,晚餐是因為饑腸轆轆。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的想象特別豐富,下一刻似乎永遠不會到來,不需要越過這一刻去看它,把它放到一邊去。在城市生活中,我們也需要自己的「小木屋」,可以是舒適的自由空間,看書寫作,隔斷外接的干擾,也可以是旅行,喚醒生活本能。

第四,學習長期的技能。

快速學習的文章和書籍充斥著現代生活,例如,《21天學會C++》、《五分鐘搞定GRE寫作》或者《每天7分鐘教你練出腹肌》等等。嘗試過的人都知道,大多數技能的價值,和習得它所需的時間是成正比的,所以想要享受慢速時間的樂趣,可以優先考慮那些需要長期學習的活動:學習彈爵士鋼琴;學習法語;熟悉符號邏輯;讀《尤利西斯》;學習廚藝;……

第五,有必要在快慢的時間之間有意識地進行轉換。

坐立不安成了現代人的特性之一,而且這種特性還在成長。一般來說,這種心理特征的出現,往往是因為緩慢的時間遇到了對快速時間的期待。上下班高峰期和航班延遲就是最好的例證。我們有必要意識到,生活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些情況,而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心態進行切換。我出門時習慣帶一本書,或者帶Kindle,既是對快慢心態的調整,也是對緩慢時間的利用。

結語


《時間,快與慢》一書提倡的是,我們必須理解技術帶來的這些副作用,不是為了講計算機和移動電話降低為歷史的垃圾,而是為了已明智的方式使用它們。

值得一提的是,《時間,快與慢》成書時間較早,并不包含最近幾年互聯網的發展新朝。但這在我看來,這是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因為作者在書中的表達的對技術副作用的擔憂,以及高速時間的帶來的諸多問題,在當下社會,在互聯網更加發達的今天,不僅沒有緩減,反而更甚了。

作者在書中表現出的,不管是觀點的前瞻性,思考的深度和對現實生活的知道意義,都讓本書十分值得一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這幾天看到采銅新書《精進》中提到一個觀點,非常之認同。生命與音樂一樣,重要的元素是節奏、韻律。現代人的生活應該有快...
    樂鳴閱讀 318評論 0 1
  • 時間是最神奇的東西,他是不可逆的。不受任何因素的影響,你對他的感知的快慢,只是你自己的對他的片面的解讀。他自顧自的...
    曾曉超閱讀 553評論 1 1
  • 前幾個星期的周末都是高溫,一直宅在家里看書,感覺時間過的好快。 面對著一堆要讀的書,總感覺時間不夠用。 前兩天又是...
    豆芽菜2016閱讀 327評論 0 0
  • 物稀為貴。對于知識而言,過濾、探索和組織的原則,已經壓倒一切需求,但很多人還習慣于——隨時掠過色彩斑斕的信息...
    huangdan閱讀 154評論 0 0
  • 部落、村莊、社群、空間站,切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和他(宇宙)一樣做事情,任何時候都有道理可循! 體驗入: 一個人什么...
    能量在此閱讀 369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