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之行,是在喧鬧與顛簸中逐漸拉開的序幕。
去的時候我們坐的是晚上七點的火車硬坐,次日十一點抵達,在火車上,足足坐了十六個小時。一行六人,車上的歡樂與疲倦不予贅述,有過長途旅行坐硬座體驗的人,都懂。一下火車,清新的空氣和恬淡的花香撲面而來,其整潔有序著實是令人心生歡喜。坐在出租車上,成都的市區全貌緩緩地展現了出來:它整體的建制有一些仿古的味道,馬路雖說不比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寬闊,但交通秩序井然。作為湖北人,也不覺有些汗顏了,也嘗試為省會武漢交通的擁堵做了一些自我檢討。印象中,成都人應該會手里捏著蒲扇,坐在路邊茶館喝茶。來了這里,發現成都發展的要遠遠比我想象中發展的更快、更好。“冰粉兒、涼面,巴適得板”等極具特色的方言,一下子將我拉入了成都的市民生活。
? 行程第一站,是錦里。在這里,成都古樸而富有詩意的文化氛圍深深打動了我。
? 下午四五點,人還不算多。我們得以有機會,踩著不疾不徐的步子,走進錦里。它的全貌是那種仿古的小集鎮,我們邊走邊嘗錦里的小吃,價格方面其實還算實惠,并沒有出現特別夸張的宰客的現象,只是分量,不算特別多。老遠就聽見叮叮哐哐的聲音,不算太寬的店鋪前,站滿了好多排隊和參觀的人,出于好奇湊我進去一看,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三大炮”,只見店家將手中蒸好的糍粑團子連續甩向木盤,發出三響后彈入黃豆面的簸箕里,使每個都均勻的裹上黃豆面,再淋上紅糖汁,撒上芝麻面,一碗誘人的三大炮就完成了。外形比較討喜,口感甜糯,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除了三大炮以外,牛油果子、傷心涼粉等特色小吃也是值得嘗一嘗的。
穿過各式相連的“商業小弄堂”是一條不算太長的酒吧街,每一間酒吧都是半開放式的,幾乎連在了一起,溫情的燈光和深情的民謠很快俘獲了我的心,每經過一間酒吧我都會、忍不住駐足聆聽一會兒。如果時間允許的話,真想花上一整個夜晚去認真聽完每一個駐唱歌手的旋律中的“曾經”和“當下”。
夜幕開始降臨,紅紅的大燈籠掛遍了錦里的大街小巷,不知為何,我竟長久的陶醉在這誘人的中國紅里,久久不肯挪步。錦里有那種商業區的繁華熱鬧的集市,也有古代文人鐘情的小橋流水,亭臺綠蔭柳條。可以說,它將詩情畫意有機地融進了現代生活。錦里如是,成都亦如是。
很多人說成都的生活節奏是以“慢”為基調的。切身體會后我想說,成都的“慢”和尋常之“慢”大不相同。成都的“慢”不等同于“懶”,那種“慢”是由心而生的從容,居于成都的人也不會因為“慢生活”喪失進取心進,眾多歷史文化遺跡,如“武侯祠”、“杜甫草堂”所紀念的先賢,便作出了最好的佐證。“慢”又何嘗不是一種心境,一種處世哲學?只有身處世俗之中擁有一顆超俗之心,方可真正慢下來。我有時候在想,現如今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也不過是想要以后擁有一個安逸舒適的中晚年生活。縱使披荊斬棘的崢嶸歲月令人血脈賁張,但大多數人還是會傾向于擁有自己的“小確幸”。在成都這樣的城市,不必等以后,當下就能過著自己舒服的小日子該是多么愜意啊!懷中有詩,杯中有酒,又何必遠方?想到這里,我對成都的好感不知不覺又增了好幾分。
行程的第二站是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因曾被熟“檢校工部員外郎”而又被稱作“杜工部”,人文景觀中的“工部祠”也是由此得名。走進“工部祠”,里面除了供奉杜甫的彩色泥塑坐像,東西兩側分別配祀的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和南宋詩人陸游的塑像。看到這三個人同列工部祠,心生疑慮后便向身旁導游發問,她解釋了其中幾點原因:一則,他們都曾流寓四川,留下了許多吟詠蜀中風物的名篇佳句,去蜀而不忘蜀。二則,他們的詩歌創作有一定的繼承關系。可以說,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還是創作文法思路為后人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而黃庭堅和陸游就是效仿研習者中,卓有建樹的兩位。導游的這個解釋我還是十分滿意的,好一個“去蜀而不忘蜀”,即便時局不利,事業不順,依然能夠在蜀地這樣的自然文化氛圍中放飛自我,我想這就是蜀地的魅力之所在吧!
雖說杜甫草堂大部分的建制都是后人復原仿制的,但其間的茂林修竹的環境確實令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附近的水榭亭臺也確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我們一行人選擇了一個,坐下來稍作歇息,買了一些飼料喂錦鯉,十分愜意。杜甫寫出“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這樣優美的詩句來形容這草堂也算得上是實至名歸了。
隨想*在路上
起初,我還以為錦里武侯祠景區附近的古風猶存是為景區效果特意所設,直到坐上公交,慢慢“走入”這座城市,才發現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實無論是景區還是居民區的街巷,整體的建制都還保留一定的傳統元素。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茶文化以及產業非常興盛,大小茶館隨處可見。雖然由于各種因素,沒能坐下來好好地喝一碗蓋碗茶還是有些許遺憾的,但是這也順理成章地我下次再游成都的一個理由。
除了茶文化以外,我發現佛道文化也根植于成都這座城市。成都的街頭偶爾會出現一兩個身著暗紅色袈裟的和尚,一些街邊小店會兜售和佛道文化相關的一些東西。以前一說到四川的自然景觀,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峨眉山和青城山了。深入了解下來,除了一些著名的景觀外,四川周邊還有很多與之相關的佛道文化活動的場所也是小有名氣的。我想有一些對佛道文化感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來成都探討學習一遭。
第三站,問道青城。
青城山除了是《新白娘子傳奇》白素貞的修仙圣地也是眾多武俠小說中習劍修道的好去處。青城武道源遠流長,自成一派,名曰“青城派”其青城劍法獨步四川一省,有“巴蜀無雙”的美稱。懷著一份少年時期“習得一身絕世武功仗劍天涯”的向往,我們一行人踏上了青城之旅。
從市區到青城山有將近兩個小時的車程。來到青城山山腳,我就被它幽深的美深深震撼到了,無論是清新的空氣、令人舒適的濕度溫度,還是盈滿眼眶的多層次的綠意都讓人滿心歡喜。我暗自忖度“青城天下幽”果然名不虛傳。它的美不是由于形體的碩大而造成的視覺的沖擊感,雖海拔有兩千多米,卻也不失小鳥依人般的秀美。
在尋找廁所的途中,我們偶然發現了山腳香火鼎盛的“文昌樓”。道館其貌不揚,一走進大門,便發現別有洞天。道觀占地面積不大,傍山而建,暗色的朱紅與黛綠的青山巧妙地融合成了一體,崇尚自然,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可見一斑。
參觀完“文昌樓”,我們便正式開啟了登山模式。
同行伙伴提出想要去走身旁崎嶇的山道,我猶豫了片刻后,還是依了大家的決議。崎嶇的山道上,一邊是山體,另一邊是幾十米的山崖,靠山崖的那邊沒有扶手欄桿,還是十分危險的,同行的男友也反復叮囑如遇險情自救與呼救的常識。一階一階的棧道未能難到我們這群年輕人,所幸大家的腳步還是比較輕快的。當我還在洋洋自得,“登這青城山也不過如此的時候”,卻忘了我們的登山之旅其實還并未真正開始。近二十分鐘的棧道結束后,又入坡路跋涉了一段路,才真正抵達青城山的售票口。如攻略所述,前山的商業氣息果真比較濃厚,我們找了一個涼亭稍作歇息,覺察到已經是下午三點了,同行朋友提議干脆就別上去了,身邊大多女生,也已經有些體力不支了,他也擔心到時候下山的時候太晚沒有車回市區,瘀滯在郊區不安全。多方面考慮之下,我們的青城之行也就止步于半山了,下山時雖有些許遺憾和不甘,但在下山時欣賞到上山沒來得及欣賞的小橋、流水、石溪,讓大家得到一些內心的彌補。我想下次再訪青城的時候準備應做的更充足些,才能欣賞到更多的美景。
人情味*在路上
從青城山半山溜達下山來已經將近四點半,眼看烏云障日,正巧碰到有吆喝回市區的黑車司機,我想也沒想就湊上前詢問價格。六個人一百五,我剛準備掏手機轉賬的時候,男友對我使了一個眼色并一把按住了我的手,打岔道:先前你不是發現了一片薰衣草花田嗎?要不我們現在先去旁邊拍拍照,反正也不著急回去嘛!我脾氣一下子上來了,忿忿地說道:“眼看就要下雨了,怎么不著急走啊?我們又沒有買車票,待會兒沒車了怎么辦?”賣票的大嬸也幫腔說道:你們再不買,待會兒,下山的人多了,你們再要六張票可就不一定有了,而且我們賣的還便宜呢!男友把我拉到一旁,小聲說:“出門在外還是謹慎點比較好。”我委身一旁,身邊同行的朋友也安慰道:“再等等吧,沒事的”。
起初我覺得男友在這么多人面前,質疑我的判斷,面子上特別掛不住。待我冷靜下來,覺得男友的考慮也還算周全,面子和大家的安全相比,簡直不值一提。上了黑車被騙錢還是小事,要是出現半路加價甩客的問題,那可就麻煩了。在旁邊等了一會兒,有游客陸陸續續開始購票,黑車司機分發的“車票”竟是撲克牌,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悄悄湊到男友耳邊說:這伙人似乎真的很不靠譜,要不我們直接去游客服務中心排隊買票吧,或者再想其他辦法?男友說:再等等,買票的成年男性多,我們就買。買了“票”的人集聚的越來越多的時候,男友示意我也可以去買了。
我們一行人坐在大巴車后,司機禮貌而客氣,生怕有些外地游客聽不懂成都話,努力用蹩腳的普通話為我們說明接下來的行程路線。并詢問了有沒有其他乘客有暈車的癥狀需要垃圾袋的或需要提前下車等細節,我們乘坐的大巴車終于和青城山漸行漸遠,我們緊繃的心也權且舒緩了一點。不一會兒,天空也下起了密密匝匝的雨……出門在外謹慎一點確實沒有壞處,但黑車司機的熱情確是我們始料未及的,我不由得對我們的“小人之心”暗自自責了一會兒。
除了遇見的細致周到的黑車司機,我們還遇到了細心而耐心的房東阿姨、公交上熱心講解成都文化景區的奶奶、隨和禮貌的滴滴司機……開始我以為只是我們運氣好,剛巧遇見的都是一些好人,后來我發現,成都人大多都是熱情好客,心地善良的。充滿人情味的成都,委實讓我們交口陳贊,流連忘返。
第四站,打卡熊貓基地。
由于碰到了五一出行高峰,在熊貓基地,感受人山人海的壯觀景象絲毫不遜色于觀看身形龐大卻靈活的大熊貓。
以前大多是在視頻和圖片上看到熊貓的,對大熊貓的印象大致停留在國寶層面。當親眼見到近在咫尺的熊貓后,發現它們確實調皮可愛。幼年的大熊貓會聚在一起打打鬧鬧的,雖然體態略顯臃腫龐大,但撒起歡來,互相咬、抓、撓、蹬、踹卻是毫不含糊,用“靈活的胖子”來形容它們真是再合適不過了。除此之外,我還發現了熊貓一個特殊技能——擅長爬樹,它們可以輕輕松松地爬到十幾米的大樹上,躺在樹枝丫里愜意地休息。圍觀的游客不時發出驚呼聲,生怕這呆萌、愛動的小家伙沒抓好,一個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可是結果證明是大家杞人憂天了,它只不過想翻個身,撓撓癢罷了。成年大熊貓則比較慵懶嗜睡,即便是見到成群的熱情激動的游客也比較淡然,不會刻意去表現它們的友善和親昵。游客們打趣地說道;“這養尊處優的國寶不比其他動物,還是要高冷一些。”對于成年大熊貓對遠道而來的我們的“疏遠”我們雖然有點悻然,但還是表示是可以理解的。試想一下,自己如果從小就被圈禁在這方寸之地,畫地為牢,供流水般的游客獵奇似的“觀賞”,我也打心底開心不起來。
臨近中午了,熊貓也要睡覺了,我們的肚皮也在“咕咕”抗議了。雖然還有大片的風景等著我們去看,我們也不得不依依不舍地離開熊貓基地,離開這片茂林修竹,生機盎然的好地方了。
美食*在路上
談到成都的美食,火鍋當然是必須說一說的。成都的獨特之處在于,走在路上,大街小巷都飄著火鍋的紅油辣椒的香味兒,那種味道對于吃貨來說,絕對是“致命”的。跟肚子餓不餓沒有關系,單只那份饞勁兒便足以使你駐足不前。吃到嘴里的剛涮過的新鮮食物,絕不會辜負你的味蕾。原料本身品質好,夠新鮮,分量足,油鍋鍋底香辣,清鍋雞湯打底,用“唇齒留香”這個詞來形容是絕不為過的。先不談別人,至少是刷新了我這個湖北人先前對火鍋的所有認知的。
還有一個必須強烈推薦的就是缽缽雞了。這一種食物雖然叫“缽缽雞”,但是和“雞”的關系并不大,是冷鍋串串,我們幾個人擼了好幾百根簽簽后才戀戀不舍地離座。別的地方我不太清楚,我們吃的是“樂山缽缽雞”,價格很平民,但味道確實不錯。他們家除了缽缽雞,冰粉、醪糟、花飯都值得一嘗。別小看炒花飯,這大馬路邊的花飯真的不比一些星級酒店大廚炒的差,一個人吃完一大盤,問題不大。
雙流老媽兔頭,肥腸粉想必在攻略和旁人口中都有所了解吧!兔頭分麻辣和五香兩種味道,我個人偏向于麻辣味的,剛出鍋的熱的,味道真的是一絕了。開始當我拿到這兔頭的時候,我還是有點心理障礙的,畢竟平時魚頭都是不敢吃的,可后來嘗了一口,便隨即決定再多拿幾個打包回去當夜宵吃了。肥腸粉最好能找到一家老店坐下來慢慢吃,麻辣的口感能夠剛好覆蓋肥腸的腥味兒,肥腸處理的比較干凈,口感也新鮮。
最后,推薦春熙路附近的一家蛋糕店和小吃街。在85度C這家蛋糕店吃到的幾種蛋糕口感都很不錯,奶油細膩,巧克力濃郁,蛋糕酥軟,蛋糕上的水果也很新鮮。蛋糕店賣的奶茶茶底醇厚,奶香味濃厚但不膩人,甜度也是恰到好處的。這家蛋糕店的價格雖說略貴,但我覺得物有所值。
其實春熙路附近的小吃街還是比較多的,我們是在搜索“復興肥腸粉”的時候誤打誤撞進這條小吃街,里面的大魷魚和大肉串味道也稱的上美味了。單說大魷魚串,肉質質地緊密,吃起來會切實感受到成都人民的誠意,魷魚新鮮且重口味,會有一種滿足感油然而生,吃罷唇齒留香,回味無窮。倘若不是當時肚子實在吃不下了,真的還想再多要兩大串。
無論人文景觀、自然風光、文化氛圍、還是地道美食方面,我都被成都這座城市深深吸引,由于時間有限,蜀繡、川劇等傳統民俗文化和一些富有文化氣息的景點我們還沒來得及去領略。不過,來日方長。
臨了,我想起了趙雷唱的《成都》“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成都真的是一個適合談戀愛,適合生活,適合靜下來反思自我、放飛自我的好地方。
這一趟成都之游,的確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