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是一個從事“枯燥型創(chuàng)作”工作的人的通病。枯燥型創(chuàng)作是我杜撰的職業(yè)類型,包括寫學術類文章,專業(yè)類報告,各類消費型文案。這類工作共同點是,有章法,甚至模板,內容單一,語句重復性強。但是又不同于十分具體的細節(jié)內容,比如財務數據。寫作過程需要思考斟酌,可自由發(fā)揮的區(qū)間又小,一旦隨意,就不和規(guī)矩,照搬模板,又毫無實意。寫作的過程充滿了挫敗感,并且不停地去用標準去丈量已完成的部分,覺得寫出的都不可取。另一方面,由于是熟悉的工作形式,又有客觀的內容,不寫的時候又覺得任務的難度系數不高,套套模板不就行了。于是,一旦開始工作,就被挫敗感擊垮,只覺得“受不了,要停停”,分心做別的。分心的時候,想到未完成的工作,低估難度與所需的時間,拖延著拒絕重新開始寫。
我相信拖延不是人格障礙。對于簡單清晰的事情,拖延很少見。掃地,做飯,洗衣服,到時候就會好好完成。同時,分心也不是注意障礙。家務,娛樂,甚至開會,一兩個小時不分心都沒問題。工作中的分心與拖延,主要還是由于思考的疲勞帶來的挫敗感和對任務難度、所需時間的低估造成的。那么要怎么珍愛生命,遠離拖延呢?我要拿自己做個實驗。
1. 固定時間開始工作。不需要“下決心”,而是到到時間就開始,逐漸建立條件反射式的工作時段。
2. 察覺到挫敗感,想去做別的時,停下手中動作,閉上眼睛,重新思考之前的內容和接下來的任務關鍵點。
3. 記錄每件任務的耗時,為下一個相似任務的時間估計提供參考。事實上,人都是不斷重復自己,并沒有很明顯的提高。不過歷經拖延在deadline前趕工的經歷沒有什么參考價值。
自制力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從行為的角度來看,自制力首先是對自身行為的認知,其次才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