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說不出什么感覺,也找不到什么具體的原因,無論我怎么“努力”也找不到“寫”的感覺,當然每天勉強地去寫,產出的無不是一些“低級產品”,愧對于心。
或許,這就是寫作中所說的瓶頸期吧!
很多時候我會自嘲自己“難不成書讀多了,最近帶來的思考都太淺顯”?還真是笑話,恨不得痛罵自己“垃圾”,沒本事、讀少了,甚至于沒思想了還差不多,還美其名曰“讀多了”。
想想……也是,而且不單單是這一個因素,大致有如下的窘相吧:
第一,少讀或者讀得沒深度
“讀書”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讀書”是最美的姿態,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讀書寸步難行……
“少讀”,甚至于不讀那么就會就猶如于泉水沒有了源頭,難以出現“源源不斷”的盛壯。沒有了閱讀,就沒有了古今中外、自己與作者之間的思想碰撞,就沒有了思考,就沒有追求的激情。
回過頭來反思反思這一方面,似乎也對,更確信這是最關鍵的“窘相”。確實,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在種種借口的“呵護下”好像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偶爾的閱讀也是沒有最佳的狀態。也可以說,多數的讀稱之為“偽讀書”,自欺欺人式的讀書,或者說裝模作樣的讀書。
當然地由于這樣的心態、這樣的積極性,讀書等于“白讀”了。
隨之而來的,這樣的讀也就沒有了深度,這樣的讀產生的“副作用”更大。
第二,消極思想沒激情
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包含家庭生活的消極、個人工作的消極、沒有成就感的消極等方面。
曾經幾時,每每外出學習回來我都會悲哀地發表自己“失落”的感嘆。所學知識越先進性、理念越強、環境越優越,越革新自己的理念,這種失落感越強。可以很形象地說這樣的學習猶如拉一個差生去觀看優秀學生的精彩表演。我想帶來的不會是積極進取之心。
當然,我所說的言下之意不是反對向優秀者學習,而是表明在眾多無奈的落后環境之下,面對種種的主客觀原因,面對束手無策,我們所能擁有的是什么感嘆?不明而喻。
當看到小鳥一直在天上飛來飛去,你會毫不猶豫地在地下追隨嗎?
這是一個簡單的比喻,那么縱觀全國教育,請問“天上教育”是什么?“地下教育”是什么?也是不明而喻。
所以,不切實際的,高端的學習以及思考,似乎沒有必要浪費心思和力氣。哪怕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我也不得不這樣表達。因為,我相信很多的老師不喜歡多學、多寫,安于現狀,這也是最主要的方面。
第三,不應該具有的迷茫
很多時候作為“學者”,我會很糊涂地問自己“學習何用”?
別笑話我問自己那么愚蠢的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簡單的問題:所有努力的人最終的目標是為了誰?
毛澤東打下江山為他自己嗎?國家授予你一個稱號就單單為了讓你享受嗎?教育界為什么要評選出那么多的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
我想榜樣效應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正如孔子所說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句很具哲理的話告訴我們什么?為什么是“立己達人”而不是“己立己達”就停止呢?
當然,我不是想說我要做那么偉大的一個人、一名教師,我只是簡單地告訴大家:“當所學的東西只能內化而不能釋放能量的時候,學習也就根本沒有意義,留給我的只有種種迷茫”。
還別真不信,在身邊大環境下,我們的學以致用大多情況是不敢“實驗”的,無論對身邊的老師還是學生,因為我們“失敗不起”。
那么,既然學習了產生不了什么影響,我又何必去學呢?
“立己”是前提,但“達人”才是目的。做好自己很重要,但一個人只為了做好自己,這樣的人是任何意義。同樣地,自己學好很重要,但影響他人更重要。
如果什么效益都難以達成,那么繼續前行就會迷茫。是否必要就不太明顯。就像我國的教育體制,老師是否需要繼續多讀書似乎影響不到他從教,所以“教書人不讀書”成為一道教育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