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場就別重逢的旅行
2013年7月1日離開昆明,一別就是三年。三年來我一直思念著昆明的種種——絢麗的陽光、蔚藍的天空、火辣的美食和熱情的朋友······終于在2016年年底有機會再回來。三年了,昆明依然還是那個熟悉的昆明,而我卻從只身一人變為了三口之家。帶著她來到我走過的城市,走過我走過的街口······
燒餌塊
餌塊的另外一種吃法是炒著吃。炒餌塊還有一段歷史,叫大救駕,把餌塊和皇帝扯上關系。清軍入關,崇禎皇上在煤山上吊自殺。但明朝還沒有徹底滅亡,在南方的明宗室再立新帝,成立南明小政權,但位置都不穩。最后一任南明皇帝叫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不久就被清軍打得往西跑,跑到云南。清軍又占領云南,這朱由榔沒辦法,跑到緬甸躲了起來。結果順治皇帝發令,說,你緬甸不把朱由榔送回來,我就打進緬甸。那時的云南王是吳三桂,幫著順治吆喝。為這事,緬甸還出現了兩派,打了起來,最后緬甸國王的弟弟來了個政變,把哥哥殺了,將朱由榔獻給吳三桂。吳三桂絞死朱由榔,明朝徹底滅亡。話說朱由榔往緬甸跑的時候,路過邊境小城騰沖。因為后有追兵,一路連飯都吃不上。在騰沖休息,向老百姓要飯。餓的緊,讓人快點做。老百姓就做了一盤炒餌塊,朱由榔已經幾天沒有吃飽了,狼吞虎咽,就下了肚。吃完了,仰天長嘆,這可救了我的駕了!由此,騰沖出了一個狼狽皇帝命名的飯食:大救駕,其實就是炒餌塊。朱由榔死在一六六二年,到現在,已經過去近三百五十年。
燒豆腐是昆明夜市中的著名風味小吃。入夜,昆明街頭巷尾爐火映照,香味四逸,自成民俗一景。
燒豆腐源于云南建水。相傳,在明朝年間,朝廷在建水大量征兵,有一個小伙子被朝廷選中,在即將離開建水投身戰場的前夜,小伙子的母親擔心兒子在路途中挨餓,便連夜將剛剛做好的豆腐用一塊塊小紗布好,之后,用石塊將豆腐里所含的水分壓干,制成豆腐果形狀,放入包裹,等天明讓兒子帶著這些豆腐上路。
因為長途跋涉,兒子到了軍營,取出包裹里的豆腐,一塊塊豆腐早已經發霉、變臭。想把這一大包豆腐扔了,又覺得可惜,于是,便將發霉變臭的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等到豆腐烤出焦黃色,原本已經發霉發臭的豆腐散發出一股香味,放一塊在嘴里,咬破脆皮,就見熱氣從無數蜂窩狀小孔中散出,一嚼之下,汁液四濺,味道極佳。
從軍營回到家鄉,小伙子如法炮制,鄰里嘗過小伙子的烤豆腐之后,均對這種別樣的吃法贊不絕口。
就這樣,豆腐的這一吃法一傳十,十傳百,建水縣城家家戶戶都學會了烤豆腐。
炸洋芋
炸洋芋是云南各地州都流行的一種特色小吃!制作手法是將切成塊狀或條狀的土豆放入油鍋中炸,有夾生、透熟和酥脆幾種程度。再配以各種佐料,加上腐乳,腌酸蘿卜,香菜,蔥花以及當地特制辣椒面等加以攪拌,既能解饞又能填飽肚子。在當地,老少皆愛,廣傳至西南其他地區。
到昆明后,馬不停蹄的先來到我以前單位附近的大觀商業城,吃這里的燒餌塊、燒豆腐和炸洋芋。味蕾通過美食的刺激,勾起了那些深埋在腦海里的青春回憶,記得在這工作那會兒,常常和同事翹班到樓下買吃的,那種既緊張又歡愉的感覺如同初戀——既怕被發現,有樂此不疲的享受著這種偷娛帶來的懵懂的刺激和心跳。
大觀商業城靠近小西門這邊有一家小酒店,價格不貴、干凈且比較有特色,最關鍵是位置好,從這里無論去翠湖還是南屏街都很方便。開好房間,把行李放下,輕裝出行!
一直以來,昆明都出色的完成著云南旅游中轉站的作用。五湖四海的的游客奔赴到此,又迅速離開,奔赴大理、麗江等地。殊不知,昆明不只是中轉站,更是值得你游玩的目的地,要知道用春城來贊美昆明,沒有一絲夸大的成分在里面。
景星街昆明花鳥市場是一個特色鮮明,充滿濃郁生活情趣的去處。在半公里長的狹窄小街上,店鋪林立,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集市上各種商品應有盡有,琳瑯滿目。不管各種文化背景、各種層次、各種審美情趣者,都可在這里找到自己喜愛的東西。
說到景星街,很多老昆明肯定知道這家位于文定巷的烤羊肉串攤子。食客們常常把這條狹窄的巷子堵得水泄不通。烤的金黃的羊肉,撒滿香噴噴的孜然,再鋪上鮮紅的辣椒,聞著口水就掉一地,吃上一口更是幸福感爆棚!在昆明工作那會兒幾乎每個周末都會跑來擼幾串。
來昆明的這些日子,除了早餐幾乎每一頓都是朋友盛情款待的。位于近日樓附近的這家“最云南”餐廳,非常有當地特色。在這邊呆了兩年也結識了許多像曉珊這樣的朋友。三年前曉珊還是在讀大學生,當時和他爸(一位非常棒的云南民歌藝術家)一起演出時認識。一別三年,現在在兒童醫院工作的他也幸福的步入了婚姻生活。跟上我們的節奏,趕緊生個可愛的小寶寶!
一關在東一關西,不見金馬見碧雞。相思面對三十里,碧雞啼時金馬嘶。說的就是昆明的金馬碧雞坊。
金馬、碧雞二坊曾是昆明城內人文景觀和城市的標志。位于昆明城傳統中軸線的南端,即今天金碧路與正義路交叉口,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東為金馬坊,西為碧雞坊,二坊相隔約數十米,均為門樓式木構牌坊,飛檐翹角,與忠愛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金馬、碧雞二坊建成后,屢遭兵燹,又多次重建。光緒十年(1884年)云南總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馬碧雞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后期被拆除。舊時,“金碧交輝”曾是昆明的“八景”之一。1998年,在金碧路改擴建過程中,昆明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金馬碧雞二坊。
當太陽將落,余暉從西邊照射碧雞坊,它的倒影投到東面街上;同時,月亮則剛從東方升起,銀色的光芒照射金馬坊,將它的倒影投到西邊街面上;兩個牌坊的影子,漸移漸近,最后互相交接。這就是60年才會出現一次的"金碧交輝"的奇觀。相傳,清道光年間,這個奇觀曾經出現過一次。由于地球、月亮、太陽運轉的角度關系,這樣的景,要 60年才能出現一次。"金馬碧雞坊"的設計體現了古代云南人對數學、天文學和建筑學方面的造詣。
這老頭也算是昆明南屏街的名人了,記得三年前我第一次來昆明他就在這,聽說已經幾十年如一日的在此宣傳反GONG,脖子上還掛著中英文對照的文字。誰還敢說我大中華言論不自由?
南屏街的金記鹵雞店,清真老字號,也是地道的昆明美食。價格不便宜但永遠都要大排長隊。我最喜歡吃他家的香干和雞爪,非常入味。值得一嘗!
烤乳扇,乳扇是產于大理洱源的奶制品,形制更為獨特,是一種含水較少的薄片,呈乳白、乳黃之色,大致如菱角狀竹扇之形,兩頭有抓腳。相傳乳扇是當年成吉思汗帶兵路過云南留下的傳統乳制品美食。奶味純正的乳扇里裹著鮮美的醬料,加以炭火熱烤,香味撲鼻。
“看不見的戰線,打不盡的毛線,吃不完的米線。 ”——昆明八十年代的民謠。很多人來云南都會先來一碗過橋米線,殊不知真正當地人吃的最多的卻是這種小鍋米線,米線是云南的特色小吃,小鍋米線則是昆明人最喜歡的米線烹飪方法。米線都是在炭火上用小鍋煮沸,里面加入鮮肉和米線。
遙遙在望的高層建筑就是東西對峙的兩莖高塔——東寺塔與西寺塔,如果是夜晚光臨,則兩塔所有佛龕明燈燃起,燦若星河串落,立時令人有天上人間之感。
東寺塔位于今書林街,西寺塔位于今東寺街,兩塔原有寺,塔、寺均建于南詔國時代。
彼時城內有常樂寺,寺內塔即東寺塔,又稱常樂寺塔,與之相對處有慧光寺,寺內塔稱西寺塔,又稱慧光寺塔,今寺俱廢,塔尚存。
一見面就狂聊不止的老同事。帶我們來吃云南特有的傣味火鍋,酸辣是云南不能不嘗的美食體驗。從傍晚一直聊到凌晨,從飯店一直聊到家中,從啤酒一直喝到咖啡,太多太多青春的囧事在一陣又一陣的歡聲笑語中如零星的小雨點灑落在我們每個人上揚的臉頰上——一起翹班找神婆算命、一起和領導吵架、一起在酒吧買醉·······想起陳佩斯評價和朱時茂友誼時的一句話:從來都不會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我想真正的友情大概就是如此吧,沒有刻意的迎合,也沒有那么多煽情的語錄,一切是那么的自然。
未完待續······(每周四、五更新)
敬請期待下一期: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跡天涯——昆明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