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書友,今晚和學勇每天讀一本書,我們要分享的是《智識的生產技術》。我們曾經分享過一本書叫《智識分子》,就意味著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要有辨別這個世界的能力。就是說,我們如何從浩如煙海的知識中,不斷的判別真偽,不斷的形成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從而讓自己更加理性的活著。我們也曾經分享過的《魔鬼經濟學》,我們知道,在很多時候,甚至說,絕大部分,我們從內心自然浮現出的判斷,可能和真相正好相反。所以這本書就和我們分享了一些方法,讓我們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如何來處理形成自己的內容。
這就如同生產一個產品,生產一個杯子,生產一杯可樂一樣,我們如何把那些原料進行一定的加工,從而產生出一個產品,而這樣的一個加工和生產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思維和我們很多的行為。比如說,我們如何閱讀,我們如何思考,我們如何寫作。
我們做一個概括性的定義。所謂的智識生產指的是智識信息的生產,是因為我們所掌握的,所擁有的,所輸入的過去的和新出現的信息,運用我們每個人所不同的信息的處理能力,進而創造出一種新鮮信息的作業。再突出說,就是說我們如何來處理世間的信息。利用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產生和創造出新的產品。比如我們讀書,我們來輸出讀書筆記,我們思考,我們觀察,寫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比如說可能是一個小說,也可能是每天的日記。
作者寫這本書的原由是來自他們的家族和朋友里面,形成一個圈子,他們不斷的分享信息,不斷的互相交流,形成了一個信息交流的默契。不管是哪個人,想到一個技術心得方案,研究的思路,頃刻之間就可以在其他朋友中傳遍,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不管是質量還是數量上都非常客觀。在此,我們可以問一下每一位書友,在你目前的生活和工作里,是否也存在這樣的一個圈子,大家共享新信息,共享成果,共同的分享和創造我們對生活、對工作,對很多新鮮事物的分享交流,共創的一個圈子。如果有,恭喜你,在這樣的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面,如果沒有,恐怕我們就需要想想我們該從哪里做起,哪些人,那些領域,哪些方法,不管是通過微信圈,還是通過什么樣的形式,或者這些形式的組合讓我們搭建一個共享信息、共創知識的平臺,讓我們共同面對信息爆炸時代對每個人信息處理能力的要求。
所以今晚的分享,大家可以列一個清單,寫下他們的名字。這本書的作者梅棹忠夫,他畢業于日本京都大學理工學院,是一位理學博士,活了90歲,他歷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教授,是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館長。各位從他的職業經歷里,就能看到他每天需要處理大量的過去的知識和新的知識。而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學習和輸入的方法。我們分享過的每天的讀書分享,對我來說,就是閱讀的輸出,每一本書的書簽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輸出,實際上,就是一種智識生產的技術。這樣的技術在當代的世界里面,變得愈加的緊要,因為我們面對的信息越來越多。這時候,我們需要記筆記。這本中講了三種我認為核心的方法。
第一,如何記筆記。第二,如何整理。第二,如何輸出。記筆記分享了卡片的,我自己也在反思我現在用的方法基本上是筆記本式的方法,這樣的方法非常適合保存資料,但特別不適合記錄和整理資料,因為你是不能夠把這個資料前后做調整的。所以給了我一個啟發,筆記要重新做調整,做成卡片式的,卡片我們可以自己制作,比如我們可以把A4紙裁成4部分,一事一卡,每個卡片里面記錄一個事情,即使那個事情只有一句話。我和一個朋友學到,就是買到一個非常好的堅固的筆記本,每天是一張,記錄下來。
在這本書中特別分享了記錄的意義。各位你思考一下,你認為你做記錄的意義是什么呢?或者價值是什么呢?作者認為,我們的記錄就是記錄發現,發現那些新的事項,發現那些過去曾經困擾我們,當下突然想通的事情。所以發現就是我們記錄的全部意義。同時發現的細節要記錄下來,而且要抓緊時間,在這本書中,作者甚至認為,我們要把每天的記錄,對很多事情的記錄要寫成一個文章,而正是這樣的文章才是我們對事物的深刻的體系的理解。
所以各位,我們在這本書中也有這樣的收獲,第一記錄本改成卡片式有利于后期的分類、整理的卡片。關于讀,在速讀之外,作者強調了如何精讀,實際上我們每天讀一本書的目的就是選出要精讀的書。還有一種叫堆讀,在我的身邊就堆了兩大摞的書。這些書堆在這里,實際上就是希望它在未來的幾天里面,再次能夠拿來讀。就如同我們分享的油漆式分享一樣,這就是第一遍有了宏觀框架,第二遍則其關鍵,再往后根據我們的需要閱讀它。不斷的記錄生活中所經歷的,把它梳理出來。
這本書中還有特別的啟發就是形式,現在很多時候,我們說內容大于形式,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的口水文章,很鮮活,但是好像完全沒有美感,大家認為內容很重要。我自己也有體會,我每天讀一頁古詩詞,當我去讀詩詞的時候,心中就產產生了美感,自己寫字,寫文章,都會變得簡潔而有美感。現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更需要我們把文字寫得簡潔而具有美感。
總結今晚的分享:
第一,我們記錄所經歷的目的在于記錄發現。
第二,隨時記錄,體系化的產出。
第三,要注重形式,有時候形式就是內容本身。信息轟炸的年代,更需要簡潔、美感。如果你對如何學習、如何輸出,如何具有美感,建議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