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6潘興重型坦克
于1943年4月開始改造搭載90毫米炮的T26新型重型坦克。后來的M26就是T26的改良型T26E3,這種車型勉強在二戰結束前服役,1945年1月投入實戰20輛。同時,為了抵抗德軍神秘的“虎王”重型坦克,又急忙試制出在T26E3的基礎上搭配長身管90毫米炮的T26E4,并于1945年3月投入了實戰。比起高大的M4“謝爾曼”系列坦克,其低平而良好的防彈車形更具現代色彩,它的主炮威力和裝甲厚度比起以往所有的美國坦克,都有飛躍性提高。M26“潘興”由于服役晚,在二戰中未發揮其作用,真正的活躍表現卻是在朝鮮戰爭與我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較量中。
早期潘興
研究過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以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數量優勢來對付德國坦克的質量優勢,但美國人并不甘心坦克技術上的劣勢,于1942年,即研制出第一輛重型坦克T1E2,后來在該坦克的基礎上又發展成M6重型坦克。該坦克的性能雖然優于德國的“黑豹”中型坦克,但卻趕不上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為了改變M6重型坦克的劣勢,美國發展了兩種坦克,一種是T25,一種T26。這兩種坦克都采用新型的T7式90mm火炮。其中T26得到了優先發展,其試驗型有T26E1、T26E2和T26E3三種型號。其中T26E1為實驗型;T26E2裝一門105mm榴彈炮,后來又發展為M45中型坦克;T26E3在歐洲通過了實戰的考驗,于1945年1月定型生產,稱為M26重型坦克,以美國名將“鐵錘”約翰.J.潘興將軍命名。該坦克開始時是作為重型坦克定型的,到了1946年5月改劃為中型坦克類
m26“潘興”坦克雖然因為美國陸軍高層的官僚主義,沒有在二戰戰場上發揮決定勝負的作用,但是潘興坦克以40噸級的重量達到了與接近60噸的虎式坦克同樣的防護性能,其配備的90mm火炮與德國虎王坦克上的KwK43是二戰期間最好的兩門反坦克炮,在使用新型穿甲彈時,其穿甲能力與68噸的虎王坦克相當,所以潘興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坦克。
朝鮮戰場雪地中的潘興
朝鮮戰爭
二戰結束后,美軍裝甲部隊進行重編,M26坦克在美軍全數繼續服役并改良成M26A1,主要改良點在更換具有清膛器以及炮口制退器的M3A1坦克炮以及強化縱向炮身穩定的M67A1炮架;到1950年的韓戰時位于日本的美軍步兵師緊急派遣至朝鮮半島迎戰朝鮮人民軍,不過步兵師下轄的M24輕坦克很快證實75毫米短管坦克炮威力無力對抗T-34/85,因此美軍急忙從東京的軍械儲存場尋獲3輛狀況不佳的M26加以整修,并在1950年7月中旬運至晉州;不過這3輛M26在整修時引擎冷卻風扇皮帶沒有備料,因此是拿其他替代品湊合。這3輛坦克組成中坦克排并由山謬·富勒少尉指揮,不過很快的這些坦克就因引擎過熱,導致替代用冷卻風扇皮帶受高熱延展,連帶使得冷卻風扇無法正常轉動,很快的這幾輛坦克就因引擎過熱燒毀而通通放棄。
M26真正有所發揮的時間要等到1950年7月下旬大量M26運抵韓國后才開始,到1950年底運至韓國戰場的M26共有309輛,運抵韓國的M26以一個69輛的混編坦克營編制分配給6個美軍步兵師以及1個美軍海軍陸戰隊步兵師。另外每個步兵團還會分到一個連22輛坦克作為支援,美軍之所以不派出裝甲師,違反大戰經驗將坦克分割至個步兵單位的理由是韓國地形破碎鋪裝公路數量少,不適合坦克大規模展開發動攻勢,因此裝甲部隊退化回一戰的步兵支援地位。
該坦克在朝鮮面對朝鮮人民軍的T-34/85坦克有壓倒性優勢,因此坦克手將T-34蔑稱為沙丁魚罐頭。美國1954年的調查表明朝鮮戰爭期間有119場坦克間的戰斗,104場是陸軍坦克部隊參加,15場是陸戰隊坦克參加。其中M4A3E8參戰的59場(50%),M26是38場(32%),M46是12場(10%),M24是10場(8%)。其中只有24場有三輛以上的朝鮮T-34或Su-76M參戰,在這些戰斗中美方有34輛坦克被擊毀,只有15輛是不可恢復損失。而確認被坦克擊毀的T-34-85有97輛,而且美軍有18個不確認戰果。擊毀的T-34-85有39%歸于M26,12%M46,剩下的大部分由M4擊毀的。美方統計T-34的人員損失發現有75%在坦克被擊毀后陣亡,而美方的坦克乘員被擊毀死亡率在18%。美國陸軍測試雙方坦克之后,認為這是因為 T-34設計上的缺陷。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美軍習慣于反復轟擊被擊毀坦克。
在1950年11月朝鮮戰爭步入反攻階段后,坦克之間的對戰就急遽減少,雖然中國人民志愿軍有接收蘇援的T-34/85與IS-2重坦克,但是很少接戰機會;此時M-26先天動力不足的毛病在地型起伏大的韓國丘陵區便十分麻煩,因此1951年后M-26在戰場上的角色便被緊急配發上戰場的M46坦克與M4A3所取代,任務僅剩第二線支援與M-46的轉換訓練用,朝鮮戰爭結束后,所有M-26坦克運往日本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