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過年,總覺的缺失了一些年的味道。也許是生活的日漸豐富、便捷和信息及網絡的日漸發達,讓過年變得更加的網絡化、信息化所致,抑或是像許多人所說,年味沒變只是我們的心態變了而已。
記憶中的年永遠是美好的,讓人回味的。每到臘月底養豬的人家將豬從豬圈拖出殺掉,然后找一口大鍋,添上熱水脫毛收拾干凈之后,留下自家所需的肉后,其余便會被街坊鄰居買走。
到臘月二十八九,家家開始蒸饅頭、蒸米,饅頭上點上花點,蒸米里放上果脯紅棗之類,看著便覺得有過年的喜慶。
除夕早上,做好漿糊,清洗門窗后,開始貼春聯,掛燈籠。春聯還沒貼完,兩手凍得都已經不聽使喚,不過心里卻感覺暖洋洋的,貼完后放串鞭炮似乎在告訴鄰里,我家可是第一個貼完春聯的哦。
當然,還要貼灶王爺,土地公,玉帝什么的。“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土中生白玉,地內產黃金”……記憶猶新啊。
除夕下午,按照我們的傳統,男人和小孩是要去墳地給逝去的長輩上墳,算是一種思念吧。
上墳回來后差不多,就可以吃年夜飯了,無論窮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個飯,即便沒有大魚大肉能坐在一起,吃著飯聊著天給祖父母,伯父伯母叔叔嬸嬸敬個酒拜個年,便覺得很幸福。
吃完飯,大家聊會天,零點的時候興奮的跑出去放鞭炮,之后便會聽到四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驟然響起。
初一早上,早早起來給土地公,灶王爺這些上完香,然后在大門口或者院子中點燃松柏枝,噼噼啪啪的響聲帶著松柏的香味飄向四周,真的讓人感到神清氣爽,福氣降臨。
吃過飯之后,便得去給同族的長輩拜年了。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這個時候,拜完之后兜里便多了許多紅包,雖然也就是幾塊幾塊的,但足以夠我們去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鞭炮之類。
父輩們拜晚年后,便會聚在一起吃飯敘家常。
大年初一游百病,所以除了拜年,更多的人是趕廟會看社火,年輕人基本上去縣城壓馬路什么的。
初一過完之后,便基本上是走親戚拜年,給外甥送燈籠,這個基本上持續到正月十五之前。
大概初五之后,小孩子便會收到舅舅阿姨或是舅爺的燈籠,于是晚上便可以約上玩伴一起挑著燈籠玩。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最后一個晚上了,放完煙花后挑著燈籠玩到周圍漸漸安靜下來之后,便意猶未盡的回家,這個年算是過完了。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待到來年,又是另一番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