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那節課,男主徐來遇見了坐在前排清新脫俗、靈動張揚的楊伊,遭遇了坐在后排大大咧咧、粗俗庸常的蔡波。
你以為這是一個男子與紅玫瑰白玫瑰的故事?你錯了。 在影片中,紅玫瑰、白玫瑰是同一個人——楊伊。邀約徐來去畫影展時她冷傲如霜,是白玫瑰的清潔與冷定,與徐來約會時她熾烈如火,如紅玫瑰般明艷與嬌嫩。
不可否認,他們之間是完美的校園愛情故事:在校園里相識,因為興趣互相吸引,尋找校園里各個人跡罕至、幽暗隱秘的角落偷偷接吻,又因為前途而選擇分離。這份戛然而止卻又新鮮、甜美的愛情被徐來封存進叫做”回憶“的時光罐頭里。
二十年后的同學聚會,眾人再一次提起楊伊,罐頭突然被歲月老人打開,喚起了徐來對楊伊的記憶。感動于徐來記憶中楊伊還是當年的模樣“白衣飄飄,長發及腰”。
有人說我們青春時愛的那個人其實并不是現實中的那個人,而是我們心底所幻想的那個人。
為了彌補那一個不完整的吻的遺憾,徐來聯系了楊伊,兩人相約楊伊的畫展。徐來在香港想方設法擺脫小舅子,帶著道具鐵頭盔奔跑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因為找開鎖大王誤闖紅燈區同時被兩組黑社會勢力追趕。
他跑過混亂、昏暗,跑過雜亂、仄逼,跑過驚嚇、沮喪,跑過拼命、無力。劇中的場景和心境正如他20年來的人生之路,疲憊、混亂、窘迫。
在每一次危機得到解除,問題得到暫時解決時,在每一次他以為他馬上就趕到與楊伊相約的地方時,總會有新的意外出現。
我用搜狗打字,“伊”字總不在第一行的選項里,需要連按四下“=”才會出現,而我打“伊人”卻可以直接打出。
楊伊便是徐來的“伊人”,吵雜喧鬧招牌林立樓房緊密的香港就是徐來的"蒼蒼蒹葭",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
所有的奔跑不過是一場徒勞。
當20年后,徐來再一次見到楊伊,她還是那么的美好、高貴、空靈,而自己除去狼狽的外表,更讓他沮喪與悲哀的是無所遁形的謝頂的光頭、發福的身材、疲倦的內心、死寂的性靈。楊伊一襲高貴華麗的白裙,隨后在2046房間相見時一身艷麗飄逸的紅裙。20年后,她還是那白月光,還是那朱砂痣。而徐來,我想他后悔自己來了或者徐來了……
如果早一點,早到他還有頭發時,又或者晚一點,晚到大家都變成了皺紋滿臉嘴巴干癟的小老頭老太太,那尷尬與自卑會不會少一點?果然,如同影片片尾曲所唱“完美與完整不是一回事”……
其實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或許只有人到中年,被生活磨得耐心全無激情全無夢想全無時才能體會、醒悟。
或許只有徐來在不斷的追尋奔跑至無力沮喪憤怒時,才能明白他與楊伊之間是命中注定的“一接近就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幸好,徐來和蔡波還算在可以正常生育的情況下孕育愛的結晶,沒有晚一步。
當然,在故事發生之前愛的結晶早已凝結成形,只是未被發覺,如同徐來對蔡波的愛,其實也早已生了根發了芽長成了參天大樹將他的人生遮蔽得嚴嚴實實,只有他自己不知道。
故事的開頭已有很多暗示:楊伊會點評徐來的演講很文藝,而蔡波只會說他說的話很酸。楊伊會問他還有沒有畫畫,蔡波會叮囑他記得吃藥。
她們一個大雅,一個至俗:與楊伊在一起,徐來揮灑著畫筆和激情;與蔡波在一起,徐來談論著胸罩和金錢。
楊伊是藝術,蔡波是生活;
楊伊是理想,蔡波是現實;
楊伊是他青春時的夢,蔡波是他命運中的網。
徐來的“不甘心”是所有普通人的不甘心,向往著藝術,卻茍且于生活;懷揣著理想,卻不得不認命于現實。
徐來是幸運的,他曾追尋過藝術,命運安排他理性地止于理想并給了他擅長的事業。
雖茍且于生活認命于現實,但上天安排了一棵“菠菜”在他身邊,只是糊涂的大力水手,吃了多年的“菠菜”卻不知自己的力量從何而來。
所以這不是張愛玲筆下那個慘淡故事,這是一個關于大力水手和他的菠菜的力量爆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