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花
作者岠山劍客
我所說的蠶豆花不是花,就好像路虎不是老虎一樣。
蠶豆花是一種菜肴。
這品菜在餐桌上幾乎都要消失了,現在或許在超市的零食貨架上還有,它是作為一種消遣用的小零食。
曾經,它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讓我來講一講。
本地農村不論婚喪嫁娶,都要辦八大碗來招待賓朋,八大碗是個虛數,實際上一桌得準備二十道左右的菜,一般在桌席開始之前先要上八個涼菜,八個涼菜葷素搭配,四個素菜四個葷菜,具體是哪些要根據具體情況定奪,以前的桌席上一般都要有“蠶豆花”。
蠶豆花是精選顆粒飽滿的蠶豆的果實,在清水里面浸泡一兩天的時間,讓蠶豆充分地吸收水分,顆粒變得更加地圓潤飽滿,不用去皮,然后幫忙的小工要用刀片或者細繩子一顆一顆地將蠶豆給劃卡,一般一粒蠶豆要劃兩次,劃成十字形,刀工一定要把握得準,不能將蠶豆米劃透了,一劃到底,那樣整個蠶豆就裂開了,不成蠶豆的樣子了。一個心細的人要劃一大盆蠶豆,一般需要半天左右的時間。蠶豆劃好了,廚師就要燒一鍋熱油,趁著那油的熱乎勁,將劃好的蠶豆倒進鍋里面,蠶豆在油鍋中烹炸,冒著熱氣,冒著油花,咕嘟嘟咕嘟嘟的,經歷著淀粉與油脂的高溫度考驗,升華,變化,蠶豆順著劃痕開始分裂,浴火重生,變幻出微微翹起的繁花,棕褐色的蠶豆皮與金黃色的蠶豆米巧妙地綻放在世人的面前,形似花而含香,色金黃而絢爛。
蠶豆花炸得炸得差不多了,廚師就會用漏勺抄起來,放進竹篩子里面,瀝干油漬,撒上細鹽,然后將它們一一分在碟子里面,等到桌席的時候直接就可以端到桌席上了。
蠶豆花經過油的煎炸,其中的水分已經被慮干,可以存放很長時間,不受季節的影響,很容易保存。蠶豆花咬起來嘎嘣脆,仔細咀嚼中滿嘴的香,是老少皆宜的美味。
但是,漸漸地,這道菜肴還是從桌席上消失了,現在坐席,基本沒有蠶豆花了,這里面有很多原因,從貨源上來說本地大規模種植蠶豆的已經很少了,各家各戶田間地頭每年秋季也還點一些,一般都時半分地一分地的,每年春季蠶豆會和油菜在同一個季節開花,等到蠶豆米結出的時候,鄉親們就會將這些新鮮的蠶豆采摘下來,直接吃新鮮的蠶豆米,基本沒有等到它成熟了再去收獲的。另外,手工做蠶豆花太費事了,要經過選材、浸泡、刀割、油炸等環節,有這工夫還不如做點其它更容易的;還有,蠶豆花這樣的食物說句實在的,在今天物質生活如此豐富的情況下,它遠沒有那么好吃,并不算是十分誘人的菜肴。
但是,我們不能回避的是它曾經就是很長一個時代里人們餐桌上還算是比較有藝術形的一道菜,形狀好看,口感脆。
想起小時候坐席的時候,大人們吃不完的蠶豆花就被小孩子用一個盛煙的紙盒子給包走了,拿到小伙伴們面前炫耀或者與大家分享,也算是今天我又和家里的大人坐大席了,吃到好吃的了。那個年代,也只有坐大席才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
回憶起來,滿滿地都是溫馨地記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