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聯網的對世界本質影響方式說起。
互聯網最本質的屬性就是一種媒介,記得新聞傳播學界巨擘麥克盧漢有一個基本理論“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及訊息“,,比較直接的理解就是,媒介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其能承載的活動,實質對人類生活產生的本質影響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早被媒介本身所決定,人們的組織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均受媒介的直接影響。
麥克盧漢將媒介劃分為三種類型,延伸聽覺的口頭媒介、延伸視覺的文字及印刷媒介、延伸人類神經系統的電子(互聯網)媒介。同時人類社會也在經歷一個部落化—非部落化—部落化的過程。
在游徙不定、采獵為生的洪荒時代,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整體的、直觀的把握,人的技藝是全面、多樣發展的。那時的人既不會分析事物,也不會只專精一門;用麥氏的話說,那時的人是整體的人,是部落人,而不是被分割肢解的、專干一門的人。由于勞動分工的出現和拼音文字的發明,人學會了分析,同時也使自己成為被分裂切割的、殘缺不全的非部落人。機械印刷術和工業化則把人推向了非部落化的極端。電子時代來臨之后,人再不能只專精一門,人的感知系統不再只偏重視覺;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不再只偏重視覺、文字和線性結構——總之一句話,人不再是分裂切割、殘缺不全的人。這就是更高層次上的重新部落化過程。
“任何一種感覺的延伸都改變著我們思想和行為的方式,即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當這種比例改變的時候,人就隨著改變了”。
其實從某一個角度,媒介可以被分為兩大類,作為人類個別器官延伸的媒介以及作為人類中樞神經系統延伸的媒介。在其余各類其他延伸沒有被人類中樞神經系統及其延伸統一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之前,作為人本身或者人類社會(其實作為人的延伸的媒介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人本身構成的一部分,或者說對人本身有著巨大的影響)其實被各種延伸分裂切割,殘缺不全的人。“機械媒介(尤其是線性結構的印刷品)是人專精一門、偏重視覺,使人用分析切割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就拿今天的web承載的內容來說,假設人類所有知識都電子化了,借助一個個超鏈接,那么人類所有的知識其實可以在電子媒介上被融合成一個復雜交織的整體,而這對人類本身思維方式也會產生巨大影響。這在紙質媒介上是無法想象的。再舉一個例子:汽車作為我們腳的延伸,在過去及現在都是被切割的發展著即片面追求速度,然而受人類居住環境(房屋建筑物也是一種人類皮膚延伸)的限制,汽車這一延伸在本質上早已被發展到極致。然而,試想在未來通過互聯網技術,人類腳的延伸(汽車)可以與人類皮膚等等的延伸(房屋道路的地理信息,作為人類各種感覺延伸的傳感器以及計算能力)產生一種融合,那么我們的交通問題將得到極大的改善。
僅電子媒介(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與同步性,已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足夠大的影響。世界早已變平,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中心,世界也早已是個村,各個個體之間已經密切相連不可分割。
O2O、共享經濟的發展正是電子媒介(互聯網)本身對世界影響的一個表現。
“組織解構,個人凸顯,關系重組”
互聯網是手段,信息傳遞是本質,直接性的破除了舊的生產方式,重組了一個新的生產方式。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越是大的組織,越是首當其沖。
組織被解構之后,解放出來的個人的價值也被迅速放大,因為你不再需要被物理的以及虛擬的空間所限制,個人有更多的精力來發揮自己的價值;不被虛擬的組織所限制,個人的積極性也迅速提升,為自己奮斗的思想激勵每個人更努力的產出。
組織被解構,個人的價值被凸顯出來,一個新的組織重組這些關系,這個進程在電子商務時代推進的非常快速與直接,無可阻擋。但,這只是個起點,電子商務之后的O2O將會把這個進程更廣闊的推進到所有的領域的所有組織中去。
共享經濟的幾個特點:
是對閑置資源的再次利用
你的房子你可以住,你不住的時候才airbnb;你的車子你可以開,你不載朋友的時候才拉易到;你平時在學校上課,你不上課的時候才做VIPKID;你平時做3個人的飯菜,你可以順手多做一份出來共享....
提供服務的都是單個的個體
每個提供服務的個體都是完全獨立的,他們不需要在任何一個組織中,他們只是借用了這個平臺,他們和平臺之間也不是強綁定的關系。
服務是非標準化的
每個人對房屋舒適性的理解都不一樣,每個人車內的裝飾與開車的風格都有差異,每個人做出來的西紅柿炒雞蛋味道上都有差別...
服務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是平等互利的
今天他住在你的房子里,有一天,你也可能住在他的房子里;今天是你坐在他的奔馳里,明天就可能是他做在你的路虎里;今天你吃了他做的西紅柿炒雞蛋,明天你也可能給他做一頓韭菜炒雞蛋...
平臺只是個平臺
平臺提供了無數的基礎設施,無數的便利設施,只為了讓撮合更高效,讓交易更愉悅。
這里將共享經濟與O2O并列其實是一種錯誤吧,共享經濟其實算是O2O的一種比較高級的表現形態罷了。從基于信息的O2O,到交易閉環的O2O,再到基于共享經濟的O2O。不論是從線上到線下,還是從線下到線上,我們都在這個相互流通中難以知道哪里是中心。同時通過這個有機融合,我們的生活時刻在與更多的人產生更加緊密的聯系(就如kentzhu在文中提到的易到用車可以收藏司機,挑選司機,拉黑乘客,這在紙質媒介是無法產生的聯系)。共享經濟中一個個個體提供的服務,在一張盤根錯節的網絡里被傳遞給其他個體。就拿當前很熱的人工智能來說,其基于的機器學習技術也是通過所有人的貢獻才變得更加智能(如小冰,siri等私人助手都是越用越聰明,因為采集的數據越多,機器學習模型的精確度就越高。)每個人都在影響著其他人所接受的服務的質量。而這種相對緊密的聯系不正是我們在電子媒介時代重新部落化的體現嗎?
共享經濟的另一個特征也是與互聯網媒介本身的特質息息相關:共享經濟提供了個性化的體驗,而非紙質媒介時代主導的標準的統一的體驗。(人不再是分裂切割、殘缺不全的人,由中樞神經系統融合的人的各個器官對世界的感知比例將使得人的個性覺醒。)
從第一次接觸到麥克盧漢「媒介環境學」理論以來,就是比較著迷的。第一次融入自己的理解試著寫一點內容,也算是是自己對《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這本書的一個總結吧(雖然沒有堅持看完,本年度還是打算看完它)。這本書對自己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相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