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有一篇文章上了《簡書》的首頁,同時還有兩個公眾號拋來橄欖枝,向我約稿。雖然稿酬以打賞數額來定,但是對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稿酬的問題,更多的是對我的文字的一種肯定,一種價值感的獲得。
晚上,迫不及待的把這個消息和兒子分享。兒子認真閱讀了公眾號發來的信息,看了被推薦到首頁的文章,然后極其認真的問我一個問題:“媽媽,你寫文章是為了什么?”
為了什么?我有點懵圈了。這個問題該如何回答呢?仔細回想起寫作的路,梳理了自己的思緒。
說實話,最早寫作是有功利心存在的。那個時候剛剛跟同學學做微商,恰逢暑假期間,兒子喜歡的課外輔導班需要錢,外出旅行需要錢,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我,白天滿含著委屈和淚水出去推銷,晚上便整夜的編寫文案,每天累得像條狗。
應該說我的性格屬于乒乓球類型的吧?“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從來沒有什么救世主,唯一能夠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那時候我每天早晨發一條雞血滿滿的早安語送給自己,然后打開微信里的訂閱號,一邊做早餐一邊聽課。李月亮、十二、艾小羊、王珣,這些女性作家的分享讓我感到既親切又勵志,第一次知道了線上寫文字可以賺錢、線上講課可以賺錢。我加入了慈懷讀書群,和全國各地的書友分享生活的體驗。我還學會了使用“荔枝”、“千聊”聽課,學會了使用“美篇”編輯文字。
寫的第一篇文章是我的閨蜜,有點類似人物專訪。寫完后發給她,她興奮不已,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獲得了極大的反響。收到稱贊的我也是有點小興奮,接著把自己的教子心得寫在了《你的生活品質,藏著孩子的未來》,發到朋友圈和幾個群里,很多朋友紛紛加我為好友。從此便一發必可收拾,我又接連寫下了十幾篇文字,基本保持在每周一更。
我也有苦惱的時候,常常坐在電腦前一個字也寫不出來,思路混亂,不知所以。咬緊牙、不放棄,寫不出來也要寫!一篇文字從構思,到寫成,再到修改、編輯,差不多要4、5個小時。經常寫了一半了,看不好又重新寫。如此寫了改,改了寫。后來發展到一天寫兩篇,寫的我看見電腦就想吐。
后來有個書友介紹我到“簡書”寫,我便下載了APP。第一次接觸“簡書”寫作,寫了好幾篇都投不中,后來知道格式不對,與別人的文章相比,思想境界也不夠。
“簡書”上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兼職的,大家都是一邊上班一邊在寫作的路上摸索苦行。和書友們的交流讓我獲得更多的靈感,也發現自己眼界的狹窄,知識儲備量不足。
閑暇時間我又重新拿起書來閱讀。古典小說、歷史文獻、雜文、心理學都是我喜歡的類型。閨蜜推薦了一本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獲益匪淺,也明白了生活中越是外求越是離著“真我”越來越遠。我不再汲汲于外物,不再戚戚于自身。寫作讓我更理智的梳理自己的思緒,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內心,心胸的開闊也讓文章越來越出彩。
前幾天,一家公司招聘微商講師,同學推薦了我,一并連我的文章推薦了,老板非常滿意,待遇也不錯。但是這個機會被我推掉了,盡管是業余時間,但是我發現如果接了這個工作,我會疲于奔命,甚至影響到我的正常工作。而且現在我寫作已經不是像一開始一樣,為了賺更多的銀子、為了更好的生活去寫了,而是為了遇見更美好的自己。
記得很多年前有個朋友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富翁到海邊釣魚,遇到一個老人也在釣魚。可是富翁發現老人只釣了一條魚就準備收桿回家,富翁就啟發老人:“你釣魚技術那么好,可以多釣一些魚啊。”老人說:“多釣的魚吃不完。”富翁說:“吃不完可以賣掉換錢啊!”老人說:“我要那么多錢干什么呢?”富翁說:“你可以用換來的錢造船,然后出海釣更多的魚,換更多的錢啊。”老人說:“等我有了很多錢的時候又能怎么樣呢?”富翁說:“那時候,你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像我一樣到海邊來看看風景釣釣魚了。”老人說:“我現在不正過著這樣的生活嗎?”
當時講故事的人是想告訴我:窮人和富人最后都是殊途同歸的,無非都是海邊曬曬太陽釣釣魚。但是,我發現,雖然富翁和老人同為釣魚,但二者的心態完全不同。富人經過了釣魚、換錢、造船、一系列的財富積累過程以后,他的內心世界和老人也是不一樣的。富翁釣魚純屬消遣,老人釣魚是為了生活。富翁除了釣魚還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而老人卻什么也沒有。
我們不斷的努力,如此的拼命,不是為了能夠配得上誰,也不僅僅是為了釣到碗里的那一條魚,更不是為了沽名釣譽。努力,是為了在將來有更多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