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我的怒火消退時,我禁不住自問自己,剛才都干了些什么蠢事!
半小時前,我繃著臉快步穿梭在人群中。
孩子緊緊拽著我的手跟在后面,無論他如何呼“媽媽”,我都不肯答應他一聲。他的眼淚開始留下來,一開始抽抽嗒嗒哭得小聲,后來索性放開了大哭。
但無論如何,我都鐵了心腸無動于衷;因為我試圖讓他知道他剛才做錯了,我試圖贏得一場與孩子之間的戰役。
回頭看,這可能是一場有點幼稚的戰役。
兩個小時前,我問孩子想在家還是出去吃晚飯,他積極地表示要去外面吃。但是,當我為他點了平時最喜歡吃的炒面,又特地到隔壁餐館買了蔬菜和魚之后,他嘟起嘴巴對我說“口干要喝水”。
喝水的念頭讓孩子變得無比固執。任我如何解釋湯也可以解渴,他可以回家再喝水,他就是堅持現在要喝水,最后我不得不跑去附近超市買了礦泉水回來。
我以為這下終于搞定了!
然而,等他咕嚕咕嚕喝完大半瓶水之后,他扒了幾口面說“媽媽我飽了,不想吃了”,還特意翻起衣服指著鼓鼓的肚子證明。我深吸了一口氣,盡力遏制瞬間涌起的怒意,但語氣生硬對他說:“那你休息一會兒再吃!”
時間一點一點過去,他始終東張西望,就是不動碗里的食物。我一看已快晚上8點半,終于按耐不住層層飆高的怒火。
我站起來對他說:“那好,你不想吃就別吃,我們走。”
然后,就發生了剛才那一幕:孩子跟在我身后,過來拽我的手,我堅持不理他,他感到媽媽生氣了,就不停地叫我,當他始終聽不到回應后,終于開始哭了。
這場幼稚的戰役維持了一路。等回到家,孩子已哭得滿臉淚痕,還不停地咳嗽。此時我那莫名而來的怒火已經消散,便去廚房倒杯熱水給他喝,但孩子始終緊緊拉住我的手不肯放,還繼續叫我。
我最終輕聲回應了他一聲:“干嘛一直叫我?” 孩子這才破涕為笑,小聲地問:“媽媽,你剛才為什么不理我?”
2/
是啊,我為什么突然生氣不理孩子呢?
表面看,我生氣是因為孩子不肯好好吃飯,但這似乎并不足以導致我變得怒氣沖沖;試想,我要求孩子好好吃飯,是希望他獲得健康的飲食,是為他好,又何必因此生氣呢?
所以,我真正生氣的原因,可不在于孩子沒有好好愛惜身體,而是因為,他沒有遵照我的意思行事,觸犯了我作為父母的權威。
這,也是父母們經常犯的錯誤!雖然父母會自我辯解“我是在為孩子好”,但真實的原因就是如此。
那么,父母對孩子發脾氣,能否迫使孩子認錯,從此順從他們的心意呢?答案可能藏在下面的這段對話里。
在我平靜下來后,我把孩子叫到身邊問他:“你剛才為什么哭呢?”
“因為你不理我!”孩子委屈地說。
“那你知道媽媽為什么不理你嗎?”
“不知道...因為我沒有吃飯嗎?”他思考了一下回答。
“對啊,我不理你是因為你不好好吃飯,媽媽覺得生氣。”
“可是...我已經吃不下了,你希望我的肚子吃爆掉嗎?”孩子的臉上還掛著淚痕,他一點兒都不明白為什么自己不吃飯,媽媽就要那么生氣呢?
我突然說不出話來。是的,因為我意識到自己生氣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在今天發生的事情上,孩子是沒有錯誤的!他只是正常地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如果他是一個大人,他完全不用依賴我,自己就可以解決這些事情。但正因為他是一個孩子,他表達一些需求讓大人覺得麻煩,反而變成了孩子的錯誤。
這的確是不公平的!
試想,如果這件事情反過來發生在父母自己身上,當我們覺得吃飽了不想再多吃時,有一個人卻利用他的權威,迫使我們繼續吃,吃到他認為夠了為止,我們還會覺得這一切合理嗎?我們認為他是在真心為我們好嗎?
當然不是,通常我們會把那樣的人叫做:暴君!
3/
這樣的換位思考讓我自己有點心驚。
雖然,對于每一位真心愛孩子的父母來說,獲得一個“暴君”的稱號可能會感到憤怒,但它的確是一種警醒。也許父母該反思一下,那些我們認為“對孩子好”的種種言行,是否真的符合我們的初衷呢?而我們想要表達的真心,又能否被孩子正確地領悟呢?
有時候,父母試圖通過懲罰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我們相信懲罰和獎勵一樣,都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就像我不理孩子一樣,也是一種對孩子的無聲懲罰。
的確,很多時候懲罰比獎勵更有效,因為它簡單粗暴直接!
現在的父母們勤于給孩子買很多糖果和玩具,導致孩子覺得擁有是理所當然的,導致獎勵的效用大大降低;但每一個孩子都絕對能記住:曾經,父母突然對自己很生氣,讓自己如此傷心。
那么,這樣簡單粗暴的懲罰,能否達到父母期望的效果呢?
《正面管教》的作者Jane.Nielson曾提到過:
“懲罰不能讓孩子學到任何東西,懲罰也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孩子們經常不知道自己多么重要,因為父母總是把眼光盯在孩子的不良行為上,以至于他們眼里忽略了孩子,而孩子也看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是的,如果懲罰只是父母的情緒發泄而已,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只能是傷心、難過;了解到的,只能是父母冷酷、無情的一面。
那樣,即使孩子迫于父母的權威,違心地改正了,但心底卻永遠記得,是父母迫使自己做這件事,這不是一件開心的事。
如此這般的話,表面看父母贏了和孩子間的戰役,但其實已成為最終的輸家,因為父母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4/
但父母畢竟不是圣人,總有情緒難以自制的時刻。
某些父母可能會為此感到自責,但相比之下,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如上所言,及時反思自己的言行:“孩子真的錯了嗎?錯在哪里?我如此做對他就有幫助嗎?或者,其實孩子根本沒有任何錯,犯錯的人是自己?”
還記得小學時曾讀到過的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去他朋友家里做客,朋友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客人送來的花瓶,朋友很生氣,大聲責罵孩子,他趕緊制止他,并問他:你對孩子這么生氣干什么?到底是孩子重要,還是花瓶重要呢?
也許這句話也是所有父母們應銘記于心的。
在我和孩子的這場小小戰役平息之后,我坐在窗前看著遠方飛來飛去的鳥群,而孩子則站在門口看著我不說話。此時,我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我該如何挽回呢?
在我沉思的時候,孩子一點點靠近了我。最后他索性坐到我懷里,對我撒嬌說:“媽媽,你以后不要生氣了,你生氣了我會哭的。我剛才掉了好多金豆豆,你希望我的金豆豆都掉光嗎?那樣我以后就看不清楚東西了!你希望那樣嗎?”
孩子的話讓我有點哭笑不得,但我知道自己剛才的脾氣的確白發了。我所謂的懲罰,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孩子并沒有從中學會任何東西,相反,他只記住了一點:媽媽生氣了,自己哭了,掉了很多金豆豆...
好在,我們現在都心平氣和下來了,他坐在我的懷里,仍舊真誠地信賴我。你看,孩子總是如此寬容,無論父母如何不耐煩,或者發一頓莫名的脾氣,孩子總是大度地接受,并繼續真誠地愛著父母。
而我能做什么呢?我能為他做的,似乎沒有自己想象地那么多,那么好。此時此刻,我能做的,唯有輕輕擁住他,對他說:
“如果你的金豆豆掉光了,你的眼睛看不清東西了,媽媽也會很傷心!媽媽愛你,所以希望你不要掉光金豆豆;媽媽愛你,所以也希望你能夠好好吃飯。下次飯前我們就不要吃其他零食了,這樣肚子吃飽就吃不下飯了。好嗎?”
孩子在我的懷里點點頭。
?
2017年第27篇文
WHY I'M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