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
夏朝的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于鳴條之戰滅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稱殷商,是中國第一個在同時期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當時的文字大多數為象形字,甚至只是圖畫。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分別為先商、早商、晚商,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余年。
殷商時期有衣、裳、冠、履、帽、襪、衣、裘、巾等服飾形制不斷出現,表明人們對服裝的理解也逐漸從最開始夏時期的基礎的性競爭及御寒等功能向裝飾點綴等更全面的功能發展,從而使古代的服飾發展基本趨于全面多樣。
商朝的衣服主要是皮、革、絲、麻等材料,由于紡織技術的不斷進展,絲麻織物在當時已經占具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衣料用色也較厚重。同時商朝服飾至少有12種不同的形態。
商朝服飾延續了夏朝上衣下裳的形式,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于活動。
商朝的服飾也同時具有相當嚴格的等級制度,比較高級的染織品、刺繡品及裝飾品都是奴隸主階級才可以享用的,民間女子所穿服裝材質基本是葛布或褐,大體上與男裝別無二致,只不過會在腰下邊系一圍裙,長不過膝,這種圍裙被稱為襜。
商朝高級權貴的服飾通常是上身穿短衣,交領右衽,衣長及臀,袖長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帶褶短裙,腰間束有寬帶,裹腿;腳上穿翹尖鞋。貴族婦女則上身穿長及足踝的大衣,交領,長袖,腰間束寬帶和蔽膝。蔽膝圍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護膝蓋,蔽膝呈上窄下寬狀。腳上穿履,頭戴圓箍形冠卷。
同時,服飾的顏色也同樣有嚴格的等級差別。貴族的禮服一般會采用相對純正的顏色,上衣多采用青、赤、黃等純正之色,其中赤黃二色是以朱砂和石黃制成。下裳則多用間色,如緇、赭、綠等經過數次浸染的顏色,并且衣領和衣袖處還會鑲邊,日常家居則常穿縞衣、綠衣和緇衣。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會染繪并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是在織物織好了之后,再用畫筆添繪。不過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沒有這么豐富多彩了,他們的衣服設計以及顏色都會更加單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紋樣的追求也表現出主觀的意識,這種意識也表現出來就是圖騰的萌芽意識。當時,人們會把一些動物作為圖騰來崇拜(如鳥、魚、虎等),其紋樣首先在人們所用的器物(酒具、餐具、生活用品)上,但很快就表現在了服飾上。在商朝,男女所用的各種玉飾、帽飾、牙笄等也有了這種紋樣。
圖案在服飾的表現上面,主要是以云雷紋、回龜紋以及幾何紋為主,而且是以二方連續構圖形式來表現的。紋樣的運用比在青銅器上的運用要巧得多。奴隸社會的青銅器上的云雷紋是作為底紋出現的,主紋是以獸面紋為主的,而在服裝上的云雷紋則是以主紋出現的。那時的奴隸主身著的是帶有雷龜紋的服裝。圖案的裝飾主要表現在服裝的領口、袖口、前襟、下擺、褲角等邊緣處及腰帶上;
殷商時期的裝飾紋樣造型,強調的是夸張和變形,結構以幾何框架為依據作中軸對稱,將圖案嚴緊地放在幾何框架之內,特別是動物的頭、角、眼、鼻、口、爪等部位特別夸張,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的輪廓線表現出整體劃一的整體風格。同時嚴峻獰厲的美學風貌,也象征著奴隸主階級政權的威嚴和神秘,這也是奴隸社會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風格。
提及服飾文化,就不光有服還有飾,服和飾通常是搭配出現的。商朝的男女貴族身上還會有佩玉的習慣,統治者甚至還制定了一整套的玉佩制度,用來區別階級和等級。商朝人玉佩的形式,一般是把玉雕琢成各種小動物形狀,最常見的是一種玉魚。
這個時期的鞋履則大多以葛、麻為布面,皮、麻為底,也有用木底的。但部民間的人民一般赤腳,不穿靴履。
商朝人非常的崇拜祖先和鬼神,因此祭祀禮成為了殷商時期的一大禮儀。在這個背景下,商朝的祭祀大典發展得越來越全面,與之對應的服飾也有了相應的變化。
冕服是帝王所穿的祭服,它的樣式、顏色和花紋都是源于對天地的敬畏之情和對乾坤秩序的追求。《商書·太甲》有記載“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這就說明商朝得貴族是身著冕服參加祭禮的。
殷商時期,服飾能夠出現這樣的等級差別,與其相對于原始時期而言更加繁榮的經濟和不斷進步的技術密切相連。同時也是因為人民經驗的不斷積累及不斷進步的認知,才有可能為社會提供眾多的服飾資料,統治階級才能擇其優者自用,而棄其劣者予貧民;才能夠在服飾材料的質地、顏色、圖案上分出等論級,同時也為后代的等級制度奠定了基礎,從而在后世正式確立了章服制度,章服制度即對帝王和百官公卿所穿的衣服,底色和花紋等設置了相關的規定,作為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志。
妝容:
商朝的化妝技術并不發達,也沒有出現假發,但那時鉛粉已經開始作為粉底使用了,同時商朝已經出土了朱砂用于唇妝的點描;當時婦女會將原來的眉刮掉,用黛來畫眉。蛾眉是當時非常流行的眉妝。
商朝男子以梳辮為主。這個時期男子發辮式樣較多:有總發至頂,編成一條辮子,然后垂至腦后的;有左右兩側梳辮,辮梢卷曲,下垂至肩的;也有將頭發編成辮子,盤梳于頂的。除辮發外,當時男子還以冠、巾為尚,當時較為流行的扎發式樣就是將頭巾卷成長條,繞額一周,再束在頭上,猶如頭箍一樣,在冬季為了防寒還會戴上厚實的皮帽子。
商代婦女的發式與男子的大體類似,其辮發式樣,大多卷曲垂肩。頭上也套有帽箍式的冠巾。有的婦女會梳頂心髻,上面則橫貫一枝骨簪,有的則是在頭頂兩旁斜插兩枝頂端帶小鳥形狀的玉簪。大姑娘則梳辮子,小孩子梳兩個小丫角。
此為【連載】文章,感興趣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