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龍年春節將至。
龍作為最具傳奇色彩與神話特質的十二生肖之一,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
傳說中龍可以騰云駕霧、呼風喚雨、禳除災難、辟邪除祟,龍所象征的吉祥寓意與昂揚斗志,也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寄托。
世界各地的華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無比自豪。
龍文化滲透于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在中國的傳統建筑、器物、服飾中,到處都能看到龍的蹤影。
龍的造型代代相傳,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從古樸稚拙到復雜靈動,是東方傳統美學中極具價值的組成部分。
01
古建筑上的各種龍,一條比一條酷
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的龍圖騰崇拜就已存在。
據考古資料顯示,距今最早的“龍”出現在約八千年前,遼寧阜新查海前紅山文化原始村落遺址出土了一條長20米,寬2米的龍形堆塑。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用玉石雕刻出精巧的“C”形龍、玉豬龍,極其精巧,已經頗具審美價值。
在“原始龍”的基礎上,人們又不斷加以發揮、創造。龍在我國古代建筑中以多種形式存在,包括用于建筑彩畫裝與承重結構,也被賦予了各種美好的含義。象征高貴、神奇、吉祥、雄偉的龍,在中國古代建筑營造領域的地位不可替代。
晉祠圣母殿是古代建筑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的典范,傳說為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堂梁架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筑中符合《營造法式》殿堂式構架形式的孤例,大殿前廊柱上雕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姿態各異,威猛生動,好似大殿的守護神,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盤龍雕柱。
在漢代以前,龍的紋飾還不為皇帝所專有,一般的貴族也可用龍紋裝飾房屋居室。因此在那個時期的中國民間建筑裝飾中,龍的元素被廣泛運用,如在屋脊、門楣、雀替、斗拱、碑頭、墻體等部位,龍之造型千姿百態,體現出其豐厚而溫潤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營造匠人們在解決加固、密封、防水等問題的同時,在屋頂上裝飾吉祥小獸增強藝術性,龍便是其中的主角,梁思成先生曾對此評價說:“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筑物美麗的冠冕。”
由漢至唐宋元,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征,北京故宮可謂將龍文化發揮到了極致。
故宮三大殿以漢白玉制成臺基三重,共計有龍頭1142個,如遇雨天能看到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三層臺基上均繞以漢白玉欄桿,共計有1458根,望柱頭上雕刻云龍,這里堪稱龍的海洋。
建筑中的藻井具有神圣意義,多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龍裝飾以荷、菱、蓮等藻類水生植物,以護佑建筑物的安全。
古代人們還將龍作為建筑物的“保護神”,古建筑門環上的這個神獸,是龍的第七個兒子狴犴,人們喜歡用它的形象作為黎民百姓的守護神。
傳統建筑還有一種奇妙的裝置——“龍舌”,即建筑的屋脊兩頭分別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后連接著一根細細的絲,直通地下,能起到避雷的作用。
龍壁也是中國傳統建筑獨有的形式,中國的龍壁有一龍壁、三龍壁、五龍壁、七龍壁、九龍壁等多種形式,這幾種形式以九龍壁最為尊貴。在古代,九龍壁被建造在皇帝、王后以及王公的宮殿正門的地方,在寺院里面也可以看到九龍壁。上面繪有體態矯健的九條龍,人們對國家繁榮騰飛、蒸蒸日上的期盼,都寄托在了龍的形象中。
在域外,與中國臨近的越南與泰國都是龍文化氛圍非常濃烈的地區,也有不少華麗的龍形傳統建筑。
02
龍紋,最美的“中國紋樣”
龍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紋樣,早在堯舜時期就已出現。
龍紋,聚集了許多先民們所賦予的美好寓意,凝聚著東方文明的精髓。
龍紋在形態和寓意上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史前時期的龍紋稚嫩抽象,商周時期的龍紋古樸神秘,春秋戰國時期的龍紋矯健開放,秦漢時期的龍紋雄渾豪邁,六朝隋唐的龍紋圓潤健壯,宋元時期的龍紋典麗大方,到了明清時期龍紋達到了繁復華美的巔峰。
龍紋,描繪了龍的不同動態,有二龍戲珠紋、團龍紋、坐龍紋、行龍紋、云龍紋等,千變萬化。
中國少數民族的龍紋,則更為有趣。
苗族龍紋的基本形態多為蛇形或者蠶形,有時還會在畫面周圍搭配蝴蝶、花草、人物、云鳥等。今天的苗族龍紋依然質樸、生動,龍仿佛本是生于自然,在它們身上既有苗族人民對于圖騰的崇拜,又有吉祥美好的寓意,是苗族人民對享受與追慕理想自然生活的表達。
中國的鄰國不丹也深受龍文化的影響,不丹人相信自己是龍的子民,而國王則是龍的化身,不丹國旗上就有一條白色飛龍,4個爪子各抓一顆白而亮的寶珠,象征權力宏大和圣潔。
03
龍元素的現代演繹
中國的“龍”早已穿越了時空,成為現代建筑的一個元素,為現代建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含義。
建筑師李祖原與貝聿銘一起被稱為華人建筑界的“雙子星”,李祖原畢生堅持“中國式建筑”的主張,在盤古大觀的設計中,李祖原把龍的元素提煉出來,和建筑相結合,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東西,但這座建筑也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長沙的“中國結”步行橋,連接了龍王港河兩岸、街道和公園不同高度的幾層,結構的彎曲形狀是受中國結的啟發,同時也模仿了龍靈活的身體,極具現代感的纏繞式造型搭配喜慶的紅色,一下便讓人聯想到“千戶萬戶曈曈日”的歡樂祥和氛圍。
深圳龍崗“三館一城”片區作為深圳市政府提出的軌道交通、公交和慢行系統網絡融合的試點片區,在龍崗中心城區共設置9座天橋以及沿街風雨連廊,串聯地鐵站、公交站、商業以及住宅區,將原本孤立封閉的城市功能組團立體地連接在一起,實現了全天候便捷通行的立體網絡。
設計的靈感來自南宋畫家陳容的《九龍圖》,為了實現城市中的立體連接,天橋需要像一條龍一樣轉彎、延伸、起伏,以靈活適應場地。
中國傳統舞龍的制作工藝也為標準化模塊設計帶來了靈感,通過單一標準元素的旋轉、復制和整列等方式,得到了豐富的建筑形態。
浙江麗水銀泰城,是集一站式購物、星級酒店、都會公寓、商務寫字樓于一體的城市共生體,位于整座城市中央軸線與甌江的交匯點,以“龍”“梯田”的方案概念結合高山濱水的設計意向,連接著城市與自然,宛如一條穿梭跳躍于山川河流之間的蛟龍。
在國外也有不少有趣的“龍”建筑。
位于泰國納肯巴通邦的三攀龍寺,是一座17層高的粉色塔樓,塔身上纏繞著一條紅綠色巨龍,游客可以進入內部一直走到龍的頭頂。
越南在最近公布了一個“河內龍塔”的方案,該建筑被設計成了世界上最長的建筑,如同匍匐在城市中的一條龍,它將成為越南的新地標,將提供部長大廳、會議室和公共空間等功能,包括托兒所、圖書館、超市、餐廳和學習中心。
結語
飛騰的龍年,是揭開人生新篇章的好時機。
愿你在新的一年能以巨龍騰飛的昂揚姿態,一路高歌猛進。
提前給大家拜年啦!
參考資料
《中國紋樣之美:動物篇》(編著:黃清穗、覃淑霞,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龍“匠”中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龍》(《文明》雜志2012年01期,作者:甘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