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讓人著迷,很多時候是因為透過那些浩如煙海的史料,我們對早已“熟悉”的人和事會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有時甚至是顛覆性的,你會不由得感慨,原來這個人并不是那么“臉譜化”,他也有喜怒哀樂,也有人情世故,甚至那些所謂的“壞人”,他也有“好”的一面。
比方說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奸臣”之一秦檜,如果有一個“奸臣排行榜”,想必秦檜定能擠進前三,單是這種“一跪千年”的待遇,試問能有幾位能享受得了。
一直以來,秦檜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人設是這樣的:里通外國、殘害忠良、結黨營私,特別是他面對來自北邊金國的步步緊逼,反而偷安一隅、不思進取,還把主戰派的代表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掉,這才有了“千年一跪”。
然而,以上這些都是作為油膩中年老男人的秦檜的所作所為,假如我們把時光往回倒轉幾年,回到那個風云激蕩、山河破碎的動蕩年月,那樣一個熱血沸騰、忠君愛國的秦檜或許會讓你“刮目相看”。
時間回到靖康元年,也就是1126年初,金兵南下包圍了北宋首都開封,當時叫做東京。金軍兵臨城下,北宋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并向宋王朝提出了包括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在內的幾條議和條件。
當時的北宋中央政府里,“主和派”勢力占據上風,他們主張全部滿足金人條件,以求順利渡過眼前這個危機。但據《宋史》記載,此時身為御史中丞的秦檜,并無實權,卻極力主張積極抵抗入侵,并提出了四條意見:
“一言金人要請無厭,乞止許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詐,守御不可緩;三乞集百官詳議,擇其當者載之誓書;四乞館金使于外,不可令入門及引上殿?!?/p>
總之就是說金國人貪得無厭、陰險狡詐,把三鎮割讓給他們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倒應該積極做好備戰準備。僅僅從這兩點,我們就可以看出當面對滿朝的名為“主和”、實為“投降”的聲音時,秦檜卻能做到堅持自己的立場,冷靜分析形勢,不畏強權,堅決抵抗,甚至因為這次據理力爭還被撤去了御史中丞的職務,你看,因為忠言逆耳而被辭職,這與我們所認識的秦檜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面孔啊。
不僅如此,時隔幾個月后,金人第2次進攻東京,這次東京城不僅被圍,還被攻陷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兩昨天還在朝堂上高高在上,今天就成了人家的階下囚。
金國人面對徽欽二帝被俘而留下的權力真空,急需扶持自己的代言人進行統治,他們物色到了此前在大宋朝廷內積極主張與金國“和平共處”的張邦昌,想立他為新的皇帝。
眼瞅著大宋王朝已經搖搖欲墜,但秦檜仍然“不忘初心”,面對金人將要立張邦昌這一決定,昔日北宋王朝朝堂上那些手握大權的重臣們紛紛舉雙手贊成,唯恐得罪了金人,唯有秦檜上書說到“是行專為割地,與臣初議矛盾,失臣本心?!?/p>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秦檜與他張邦昌是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如果讓我跟他一起共事,違背了我的“本心”。果然,秦檜因為極力反對金國對張邦昌的任命,也被一起作為俘虜,連同徽欽二帝一行北上了。這下好了,因為敢于直言、堅持己見,不僅官沒做成,反而成了階下囚。
你看,假如隱藏掉秦檜這個名字,再來看上面這些事跡,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是不是一個忠君愛國、敢于直言、堅持自我的人物形象立刻出現在眼前,這與后來那個“賣國賊”秦檜截然不同,而時間僅僅過去了三年。
這三年,身在北國的秦檜到底經歷了什么,以致角色轉變如此之快讓人有猝不及防之感,甚至有人得出了他是金國派到南宋的“頭號間諜”的結論,這個問題在此先不做討論,我們也無意為他翻案。
總之,對于那些“臉譜化”的歷史人物,或許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般簡單,不妨多些研究、多些了解,也才能看得更清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