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日拱一卒,積硅步,精進未來的自己。
今日剽悍晨讀分享的書是《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作者是蒂姆-哈福德,經濟學家出身,后來專職寫作。在《金融時報》連開了6年的專欄。他不象別的經濟學家天天躲在書齋里面寫大部頭的著作,而是臥底在街角的咖啡館,超市的貨架,公司的茶水間里面找靈感。
《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是蒂姆-哈福德臥底經濟學系列四本書中的第二本,取材于他主筆的《親愛的經濟學家》專欄里,來自全球的讀者們千奇百怪的提問,比如“誰會是我命中注定的另一半?”,“門當戶對是婚姻幸福的條件嗎?”等等,作者用最新的經濟學理論和觀點,針對那些讀者的滿腹疑問和牢騷,給出輕松灰諧,深入淺出的答案,所以,他被譽為“最幽默的生活經濟大師”。這專欄是《金融時報》人氣最高的專欄之一
舉一些書中的目錄引言,真可謂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
(1)擇偶期多長比較科學?
(2)紅顏知己與戀人的模糊界限
(3)彩票獎金的理財計劃
(4)坐飛機買還是不買保險?
(5)名字與孩子的前途
(6)把餐廳的紙巾和牙簽帶回家
(7)身體內的兩個“我”
(8)什么年齡適合吸煙?
(9)結扎手術與性愛次數的博弈
(10)減量不減價的巧克力棒
看出來了吧,簡直是一個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看一看目錄都會讓人忍不住要去讀一讀內容。書的經典所在是用淺俗之語解讀深奧的經濟哲學,在諸多生活問題中加入經濟思維,量化得失,利害關系,從而讓生活更有效率,決策更容易。
比如:晨讀中列舉到的例子,夫妻離婚,因為共有財產的分配產生爭執,理性的做法不是說服,而是讓雙方對共有財產出一個價格,誰出價高給誰,另一方可以獲得金錢補償,補償的價格是兩個人出價的平均值。因為有了這個“成本”的約束,雙方都不會漫天要價,反而容易達成妥協。
再比如:有一個十七歲的男孩子問他是否要談戀愛,作者結合一大串理論后說“決定享受性生活會讓你的成績降低幾個百分點,這也是我的數學成績糟糕的原因,但我依然享受性愛,所以,這樣看來,男生要謹慎享受性生活了”。
再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超市里,我如何選擇最短的結賬隊伍?
答:想快速結賬,避開持有優惠券的老人,但是,更多的建議反而弄巧成拙,因為你的眾多對手會看到這些。
乍一看,這些問題實在是太過家長里短,雞毛蒜皮,應該找找心里專家,情感分析師,喝喝雞湯,吐吐槽,可是,用上經濟學家的隱性思維來理論理論,往往就可能偏方治大病了,細瞧瞧,沒準就有一個段子正好和咱搭上邊,在笑一笑中,回歸邏輯與理性,讓問題不是困擾,生活就更美好了,與有緣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