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an 寫在前面的話:
- 感謝上一期 Leon 的來稿 (Leon 簡書ID是:知道什么什么也不知道)
- 這期配合 Leon 上一期的「設計」主題,來一篇「姊妹篇」
- 相同的是,兩本書都用了「對話」的形式,來呈現內容
- 不同的是,上期是「書評」,而我更偏好用「筆記」的形式來展現書中內容
這一期的書是 Michael Kroeger 寫的:
《設計是什麼?》
** Paul Rand: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
Paul Rand 超微型介紹:
- 他的設計理念源自包豪斯所倡導的現代主義美學
- Steve Jobs 稱他為「史上最偉大的平面設計師」
- IBM、ABC、UPS 的 logo 皆出自他手
1995年2月,亞利桑那大學杰出學人計劃(ASU Eminent Scholar Program)邀請 Paul Rand 去客座講學,而授課期間的內容摘要,便是本書。
作者 Michael Kroeger,雖然不是響當當的牛X設計師,但作為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畢業的MFA( Master of Fine Arts ),也是相當牛X了。
這本書非常短,只有90頁,但觀點非常的散。
而最重要的觀點,其實就兩句:
設計是關系。
設計是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
Design is relationships.
Design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在兩次的對話中,Paul Rand 從不同的方面,解釋了上面的觀點。
一
設計是形式和內容之間的沖突
Paul Rand 的解釋:
說到底,內容就是想法,那就是內容。想法就是這些事情的全部。形式就是你如何處理想法,你怎么做它。這是設計最標準的意義:設計是形式和內容之間的沖突,形式就是那個問題。你怎么做它,你怎么展現某樣東西,你怎樣思考,你怎樣說話,你怎樣跳舞;舞蹈編排是內容,它是舞蹈本身。
這定義并不簡單,但從另一方面看,它的確很簡單。
當形式與內容結合在一起,那就是設計的實現。
二
設計是形式和內容的操作
Paul Rand 的解釋:
設計是形式和內容的操作。有了這樣的定義,表示你知道要往哪走,你知道你正在做某件事,所以你坐下來,你開始操作。好,那操作又是什么意思呢?你的工作是什么呢?操作就是你經歷的過程,就是你正在做的事情。
內容是想法,或主題。形式則是你用來處理這個想法的方法。我該怎么處理它?該用顏色?或用黑白?大一點?小一些?三度立體好?還是二度平面好?要用時髦流行或是嚴肅的素材?要用 Bodoni 或 Baskerville 字體?
這些都是你要問的問題。這就是設計的操作面。在討論主題之前,你們必須先定義討論的內容。大多是時候,大家都只是討論設計,但沒人了解到底主題是什么。甚至沒人想過這個問題。有些人以為,設計就是他在領帶、浴室壁紙或地毯花紋上看到的東西。這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設計,但其實不然。那是設計過程的一部分,僅只是裝飾。大多數人就是這樣界定設計。這就是外行人對設計的定義。
三
設計是一種關系系統
Paul Rand 的解釋:
設計是一種關系系統——繪畫也是。這里所謂的關系,涵蓋一個問題的所有面向,指的是你和畫布間的關系,你和美工刀、橡皮擦或者繪圖筆的關系。還有設計元素之間的關系,不管是黑或白,線條或色塊。
四
設計也是一種比例系統
Paul Rand 的解釋:
設計也可以是一種比例系統,指的是尺度大小之間的關系。
上面算是把核心的觀點列完了,但因為這篇比較短,所以下面附上了與本書有些許聯系的一本書,以及一個人。
書,是朱光潛的《談文學》。
本書開篇提到了一個概念,叫「藝術制作的共同性」。
這個概念呢,和「設計是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有非常神似的地方。
所以我想列出來給大家感受一下。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的藝術。就其為藝術而言,它與音樂圖畫雕刻及一切號稱藝術的制作有共同性:
作者對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種獨到的新鮮的觀感,而這種觀感都必有一種獨到的新鮮的表現:這觀感與表現即內容與形式,必須打成一片,融合無間,成為一種有生命的和諧的整體,能使觀者由玩索而生欣喜。達到這種境界,作品才算是「美」。
人,是本書的封面設計師,王志弘。
他的設計作品曾六度獲臺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金獎、香港HKDA Design Awards葛西薰評審獎與銀獎,并入選東京TDC。
下面附上他的 Tumblr 地址,上面有他的作品,有興趣的讀友可以去看看,我個人認為是非常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