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講了,在表述時,要足夠簡單。但有一些復雜概念,不可能用三兩句話說清楚。
比如,不可能將整個法律學院的課程,簡單的說成: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那要如何將一個小學生培養成物理學家呢?舉個例子:
給一個2年紀的學生解釋原子的結構,運用我們講的基模的概念,可以和他說,原子像太陽系一樣,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有的近,有的遠。
有人肯定會說:電子的運動是“概率云”,位置是隨機的,沒有軌道,和太陽系行星運動是兩碼事,這樣的表述根本不準確,誤人子弟。
我們到底該告訴他不太準確的行星運動呢?還是告訴他完全正確但是聽不懂的“概率云”呢?
解釋復雜事情常讓人糾結,是容易理解優先,還是完全正確優先呢?
其實,糾結的源頭是我們心里的一只攔路虎,被稱為“知識的詛咒”。
你敲我猜的游戲
1990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因為一個游戲獲得心理學博士,這個游戲叫「你敲我猜」:
參與者被分為兩組,一組人是「敲打者」,拿到一份最著名的25首歌曲清單,像國歌,兒歌之類耳熟能詳的曲目,敲打者從中選出曲目開始敲打桌面。另一組人要根據敲打的節奏猜出歌名。最后的實驗結果是,120首歌只猜中了3首。
更有趣的,總有人將國歌猜成兒歌。這時,敲打者臉上就會露出奇怪的表情,他們心想:我已經敲的這么清楚了,你怎么還不懂?
實驗發現,造成他們交流的困難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平等。
敲打者事先就已經知道歌曲名了,在他看來自己敲的很有節奏,非常明顯,他們認為聽歌的人一定能猜出來。而猜歌的人卻非常吃力,完全想象不出一下又一下的敲打代表什么。
這個游戲表明了一個心理現象:一旦我們擁有了某項知識,就像被詛咒了,就無法理解初學者的心理狀態。
姿勢比知識重要
想想看,其實你敲我猜的游戲每天在世界各地上演,CEO和員工、老師和學生、領導和群眾、銷售員和消費者、作家和讀者。
一個工作了十幾年的人和一個初學者交流時。有經驗的人的會想,我已經說的這么清楚了,你怎么還不明白。而初學者想,你在說什么,我完全不懂。
因為有經驗的人已經知道了所有,無法體會什么也不懂的狀態。
如何擺脫這種局面呢?唯一的辦法是把已經知道的東西全都拋棄掉。先給對方夠用的信息,再一點一點增多。
你可以在想象一下,要在別人的大腦里面建一棟摩天大樓,先是打下地基開始,雖然這個時候一點也看不出哪里像一棟房子。但接著一層一層的往上蓋,慢慢的,大樓就蓋好了。
我們開頭舉的例子,教會一個小學生什么是原子核,先將原子核的結構比喻成太陽系,雖然不是很準確,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第一,他能很好的理解;第二,他已經夠用了。在這個基礎上他就可以進一步學習了。
如果一開始就想無比精準的說出一切,反而會拔苗助長。
思考:銷售員的困境
特別有趣的一個現象,很多銷售人員對自己的產品了如指掌,總覺得我得東西這么好,說了這么多,你怎么還不明白呢。
但在給朋友分享一部電影,一個飯店的時候,往往三言兩語就搞定了。
如果你最了解的產品,你卻感覺說不清,很有可能就是中了知識的詛咒,從顧客想聽的地方開始,或許更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