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要求回憶一下閱讀史,我就主動回憶了一下)
讀書這件事,說來話長。
但又好像沒什么要說的,因為,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事,一切又都不是非說不可。但是,今天,我來說說我的閱讀史。
他們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
我出生在鄉村。30多年前的鄉村是知識匱乏的地方,沒有書,尤其沒有課外書,小時候看過最多的書是連環畫,岳飛、穆桂英、武松……每借到一本就是大喜所望廢寢忘食。那是一段快樂而充滿幻想的時代,我經常不自覺幻想自己就是那些能力無限的人!所以,后來,當我到南京的先鋒書店,驚喜地發現他們居然還賣連環畫,就義無反顧地買回家,我買的不再是書,是我那一段單純美好的歲月!
初中,學習學習再學習,極其苦澀。但是也讀書,所讀的書基本上都是借來的。印象最深的是三本書《日子》《臺港朦朧詩賞析》《拿破侖傳》。
《日子》是從同學那里借來的。我至今都記得倪萍姥姥院子里撒歡的雞,還有那房檐下排成排的玉米。我們家也有,但好像沒有倪萍家的美。那時候不知道真實原因,現在知道是因為我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平常喜悅的心。
《臺港朦朧詩賞析》是我爸從山西帶回來的,他那時候在山西做工,有一次回來帶給我幾本書,說是房東搬家遺棄的書,盡管如此,那幾本書卻是我第一次擁有“自己的書”,我一有空就翻,扉頁上還有書主寫的寄語。我還記得書里的詩人有戴望舒、非馬、氬弦、洛夫…..。
? 戴望舒《雨巷》:我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非馬在《醉漢》:左一腳十年,右一腳十年,故鄉啊,我正努力向你走來…..;
后來,這本書幾經周折被我弄丟了!至今想起來,仍然心痛。因為那是我一去不復還的歲月啊!我弄丟了我的歲月!
《拿破侖傳》是從同學那里借來的,一天一夜看完。我很震驚拿破侖這樣的奇人!他用兩年時間讀完大學五年的課程,他一生征戰,五破反法聯盟,打贏五十余場大型戰役……滑鐵盧之戰最終改寫了他的命運……我感興趣的是,人一生是要做點什么的,要不然一生光陰虛度,意義何在?
當然,“意義”是與生命本質一致、對大眾有益。
后來,我上了中師。
中師的歲月按理說會是我閱讀的黃金期,但是,恰恰不是。也許,每個人都會有一段迷茫困頓的歲月吧!
中師三年,讀的最多的書是《鐘山》《小說月報》,每到一期讀一期,以至于很多年后《鐘山》停刊都讓我失落了很長一段時間。《小說月報》工作后還在看。
2000年中師畢業,我被命運的大手推到紛雜的社會,孤獨失落的日子里,我瘋狂地買書讀書。
也許每個人的生命都有某個節點,只有到了那個節點,你才會明白一些什么、醒悟一些什么、為一些什么奮斗、決定放棄一些什么……
我的閱讀黃金期在工作后。
所讀書目龐雜,喜歡什么讀什么,沒有系統的規劃,甚至讀過的書都雜亂地堆放在腦海,沒能規整,沒能對我的生活有什么質的改變。
記憶最深的書有以下這些:佩索阿《惶然錄》、坎貝爾《英雄的旅程》、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女巫必須得死》、奧威爾《1984》、黑塞《荒原狼》、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加繆《局外人》、遲子建系列、新教育系列叢書、白先勇系列、余華部分書……
近期讀書的規劃方向是哲學系列、心理學系列和教育教學系列叢書。正在讀的書《聽王榮生教授評課》《教育的目的》《哲學與幼童》《人間詞話》和葉嘉瑩先生的書。
在沒有人和我交流的時候,書是我最好的朋友。
在不能明晰方向的時候,書也許能給予我適當的幫助。
這就是我的閱讀史,粗略、雜亂。
我不知道它是否成就了我的精神成長史,但我知道,我在改變,在認清自己定位自己后,主動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