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歌》中有一句歌詞: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
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行走社會江湖,你自身如果不練就一身武藝,指望著在遇事關頭,能有俠士出手相救?
這種情況不能說沒有,但極少。也許碰巧了能讓你趕上一次,但你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于此。
萬一,就沒有萬一了。
1
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么真正的救世主,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在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說過,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別靠自己。
人一旦有了凡事要“靠”的觀念,就成不了什么事了。
想想在你的成長經歷中,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沒有這樣的死結,老想著去依靠誰幫你解決問題?
比如,年少時自己沒賺錢能力,靠父母支持,步入社會,有了收入,也有了開銷,結果又入不敷出,月光無剩。再加上大環境、小環境的波動,父母主動或被動地繼續幫襯你。
又比如,你有了想減肥的念頭,立了計劃,信心滿滿地開始,可付出汗水的累使你產生退意,三分鐘熱度過后,自己就失去了心力。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狀態,也隨時讓你前功盡棄。不經意間看到別人的減肥有了成效,又被激勵一下。
再比如,你忙于社交,攀附高人,打造人脈,混圈子,等等,這些事情本質上不都是有一種對“靠”的依賴嗎。
有人可能覺得,那老板們能賺到錢,不也是靠我們這些上班打工人的幫助嗎。
2
你想多了。
老板和打工人之間的關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靠”,它是交易,是買賣,是各有所需的一種相對公平的互利。
你上班賣力,老板給你發錢,你不是義務勞動,老板也不是免費用你。甭管你覺得TA如何壓榨你,如何給你畫大餅,如何PUA你,只要你們之間存在勞動關系,就不算是依賴的“靠”。
就算你不干了,離職走人了,老板再招個人來接替你而已,TA并不會單靠你這個人。
但有時候反過來想,老板離開你可以,你是不是離不開TA給你提供的這份工作呢?
這就是常說的,人不能一輩子打工,老依靠著別人給你發工資。一旦失業,自己沒有退路,無所依靠,生活質量斷崖式下落。
上班打工就是一種人生體驗,絕不是什么能拯救你的長遠目標。不管你是在職或失業,你都應該去做對自己有積累,長期有增益的事情。
3
一切靠自己去改變,去爭取,去創造你的未來。
我記得以前上學第一次離家住校的時候,父親和我說過一句話,說誰有都不如自己有。
比如,你想有錢,那就得靠自己去賺。不會可以去學,去做,去摸索,去請教,去投入時間實踐。絕不是倚靠在床上,舉著手機刷刷樂,等著大獎咣當一下,砸在床邊讓你白撿。
郭德綱老師講話,你老想著自己能彩票中獎,但你得買啊!
什么事你想得到結果,就即刻行動起來,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別人再幫你,也終究離不開你自己的那份對成事的篤定信念。
包括你看過或買過的那些知識付費課程。不管是教你這個,還是教你那個,也不管分什么幾大模塊又幾小類別,課程本身都套著裝飾的外衣。
當然,也有很多就是抓住了你想“靠”走捷徑、速成,去拿到結果的著急心態,割你韭菜。
咱先不討論是不是割韭菜,單說課程。
內核是什么?
內核就是你的行動力和執行力。課程設計得再完美,方法、技巧、信息量再多,你想因此而獲得一點成績,還是得靠你自己去做,這才是關鍵。
學習這東西,就是“時間+實踐”的不斷疊加。實踐就是你對做事的持續且刻意地練習,然后再加上時間的復利魔法。
時間到了,水到渠成。
誰都不是你的救世主,靠誰都不如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