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田大大的課,我們組是班上第一個上臺講新聞評論presentation的,很不幸,首先是我沒有聽清楚田大大的作業要求,然后就是評論的觀點不清,上臺發言的組員被老師無情地接連打斷,真是黑暗的一節課,幸好是第一組,田大大也很寬容地表示,因為是第一組,所以希望不好的地方之后的小組可以引以為戒。下課之后,整個人都不好了。找朋友訴說自己的不足,覺得自己邏輯思維太差了,希望提升一下思維方式,而且知識還不夠,仍需要提高。于是,當田大大說要看《邏輯學是什么》的時候,我是很欣喜的,也對這本書有著很大的期望,不求看完這本書邏輯思維有質的提高,只希望能改變一下平時的思維模式就很好了。
書的前半部分還是能看懂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就是分別說明中西方邏輯思維的起源,從悖論入手還是蠻好玩的,悖論是很有趣的文字游戲,還有中國的辨析法,最有名也最難忘的莫過于“子非魚”,還有“莊周夢蝶”,這兩個辨析都是能讓我浮想聯翩的。然后第三章開始入正題了,邏輯的四大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個人認為矛盾律和排中律根本就是同一樣的規律,一個是“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命題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另一個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從這里就開始感覺,這本書的意義或許在于,把我們平時司空見慣的推理方式用正式專業的文字描述出來。但當看到這種文字描述的推理方式,就會沉浸在作者的文字迷宮中,不知道要怎么按作者教導的方法去推理出書中的例子。
再看后面,各種命題分析以及由這些不同命題所得出的命題邏輯還有破解方法。讀到這里深深體會到,“不但...而且...” “雖然...但是...” “如果...那么...” ?這些平時口頭習慣的連接詞是不能亂用的,這些連接詞是構成復合命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者可能擔心這樣的分析還不夠,又把這些復合命題各自成章進行分析解釋,每個命題都有專門的公式對應,用數字公式顯得專業和嚴謹,這樣的寫法很適合理科生,但我是文科生。
光是看到連接詞代表不同的命題邏輯就很頭痛了,再加上獨特的公式連接符號更是無從入手,仿佛在重新學習初高中的推理證明課,而初高中時我的推理證明分數還很高,現在就只能表示對數學深深的無力感。書中的每一個標準公式都看起來高神莫測,但其實正如前面所說,這些公式所表達的就只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向,任何事物只要和符號公式扯上關系就很有距離感,作為一名不需要學高等數學的文科生,這本書讀的很困難。
一般來說,250多頁的書只要兩三天的時間就可以看完,但《邏輯學是什么》足足用了一個星期,而且剩下三分之一已經看不下去了,后面只能隨便翻翻,不是不想看,是真的看不懂。每一段都是很熟悉的中文字,但湊在一起就無法理解是什么意思。對于書中的例子,被文字和公式繞暈的我,已經不會用作者教的推理方式進行思考,還是習慣用第六感進行選擇,相比于邏輯思考,還是第六感的正確率高,而且最重要的是,對腦袋來說很舒適。我一直覺得,女人的第六感可以拯救世界,既然無法用理性思維戰勝難題,就讓第六感做出選擇吧。很感謝這本書,讓我真正的意識到,自己的邏輯思維十分的薄弱,也堅定了讓第六感繼續陪我渡過生活難關的想法。
只有知道非我是什么,才能理解的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