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什么?
我想它可以是宗教,可以是精神,可以是信念。
那么信仰的力量有多強大?我未曾切身感受過,但是,當看到《岡仁波齊》的時候,心里會覺得空落落的,因為那一刻,我發現,在我身上所缺失的或許正是信仰。而這種認知,被電影里的情節一次次敲擊著,一點點扣進到我的血液中。
整部電影從當年春節記錄到來年的春天,一年的時間里,尼瑪扎堆一行人領略過春天的風光明媚,感受過夏季的大雨滂沱,歷經過秋天的碩果累累,收集過冬天的大雪紛飛。可是,盡管如此,他們依然能夠在流走的時間中,從容應對命運給他們的安排。
從普拉村到拉薩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他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這一年的風餐露宿,沒有讓他們任何一個人放棄,包括那個小女孩扎扎,9歲的她或許不懂朝圣的真正目的或意義是什么,但是,她知道這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是一件長見識的事情,所以,哪怕發燒了,她也會堅持叩首跪拜,而我想這就是信仰。
從初春走到了盛夏,雨季遇到被水淹沒的道路,這一行人沒有停下跪拜,沒有選擇坐車前行,而是堅持與水和大地擁抱,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想那笑容,就是信仰。
朝拜路程過半,拖拉機因為遇到車禍,車頭壞了,他們就果斷放棄車頭,靠人力拉著車子走。當然,去拉車的男人并沒有停止跪拜。從車禍地點拉著車前行到暫時的休息地,放下車子,拿起板子,他們再回到車禍發生的地方,跪拜前行。車子被他們拉到了拉薩,這件事情也堅持到了拉薩,我想讓他們如此堅定、堅持的,就是信仰。
在這條路上,他們讓我看到了信仰有時候也就是堅持,可是也不止如此。
仁青晉美因為保護女兒扎扎不被滾落的山石砸傷,自己的腿卻受傷了。但是,圍坐在火爐旁的時候,他沒有抱怨他所信奉的神,而是更加確定這條路必須繼續,我想,這就是信仰,就是哪怕磨難一次次劫持自己,卻也能始終堅信自己所相信的。
江措旺堆,做了很多年的屠夫,看慣了動物的生死,但是卻在朝圣跪拜的時候,因為一只小螞蟻的奔跑,而停下前行,為的是不讓那小生命受難于自己的腳下。他匍匐在地看著小螞蟻從眼前走過的時候,我想, 這就是信仰,就是對自己過去行為的救贖,對自己內心的救贖,也是對生命的敬畏。
在這2500多公里的路上,有生命的誕生,但也有生命在終點結束。新生兒的到來,所有人都為次仁曲珍的孩子開心,因為這是新的開始,也是精神的延續。楊培叔叔的離世,所有人都靜靜地看著他,沒有哭天搶地的悲傷,而是想著請喇嘛為他天葬,因為他們知道這就是生命,有起點自然也會有終點,若愿望得以實現,朝圣得以實現,那便不算遺憾。我想,這就是信仰,不會隨著生命的消失而消逝,它會傳承,然后始終存在。
電影結束,我便想到了大三緬甸語課堂上,外教先生和我的對話: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你信仰什么宗教?)”
“No.”
“What beliefs do you have?(你信仰什么?)”
“I have no faith.(我沒有信仰。)”
是的,那時候的我并沒有在信仰著什么。但是,《岡仁波齊》卻讓我想要去相信一些什么,或許我始終有相信的東西,但那種相信還不夠堅定。所以,我想,信仰,應該就是能讓自己堅定且敬畏著的相信吧。
當然,我依然不清楚信仰的具體模樣,因為它本就是有千萬種姿態。可是,我卻懂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未來前路,欲望必然同行,可若有信仰如生命,內心的欲望必然會讓道給堅定的信仰,那我想,自身便會少幾分惆悵與計較,多幾許純粹與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