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周帶孩子去玩,看到小女孩媽媽一路追著喂飯,有時哄又是懇求,只為孩子能吃上一口飯。我心里我說不出滋味,看到這一幕,恨不得跑去告訴孩子媽媽,別再這樣“傷害”孩子了。
之前在寶媽群經常會遇到“到飯點了,孩子不肯吃飯”,“吃一頓飯就是跟孩子一次斗智斗勇”“一頓飯要吃很久,還有一路追著孩子喂飯”……等等這類關于不好好吃飯的問題。
我開始一直以為是因為輔食原因導致的,還經常跟她們交流輔食制作,但再跟家長們深入交流后才發現,大多不是輔食的問題,而是沒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什么?就是:定時定點、聚精會神、不偏不挑、自給自足。
其實,孩子幾個月大時,媽媽給孩子喂奶、喂飯的時間已經相對固定,如果從這時起就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建立在固定地點吃飯的習慣,就不會有要追著孩子喂的情形發生。
孩子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如果我們吃飯時看電視、讀報紙,孩子邊吃邊玩兒也就很正常了。如果父母家人有挑食、偏食現象,孩子這個不吃那個不吃也就不奇怪了。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好的飲食習慣是需要父母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建立的。當好習慣沒有建立時,因孩子吃飯頭痛的父母會把順利吃完飯作為目標,只要能讓孩子吃進去,怎么都行,結果可能成為惡性循環。
孩子在5.6個月的時候添加輔食時就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吃飯習慣。到了飯點,可以把用枕頭圍著,跟家人圍坐在餐座前,看家人們吃飯的場景,等到了孩子9個月就坐在餐椅上一起吃飯(當然是他吃他的輔食,大人吃大人)要的是這種氛圍,讓他知道吃飯時應該是怎么樣的。
等到他大了自然而然就會知道吃飯時大家坐在一起吃,而不是他在一邊玩大人追著他喂。
如果不是健康問題,孩子需要追著哄著喂,該咋辦?“餓他兩頓就好了”,但事實上,有效果嗎?家里會不會有人說“孩子還小,等他長大的就好了”來阻止你呢?
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全家人的意見統一是關鍵。
還有有挑食的寶寶嗎?有!
多不多啊?多!
為啥?
回想下自己做飯的時候,是不是孩子喜歡的菜多做幾次,孩子不愛吃的做也不做?
還有些家長自己是不是也存在這個問題,喜歡吃的多吃幾口,不喜歡吃的碰也不碰?
這是讓孩子有樣學樣,是父母的行為影響了孩子。
我朋友圈里有個媽媽,為他兒子做的輔食真的讓人看著都流口水。各種各樣的菜都做,即使她孩子過敏的水果也會隔斷時間給他嘗試而不是說哎呀,這個水果孩子吃了過敏就永遠也不吃了。所以她孩子是一點都不挑食,也沒有吃飯的問題。
孩子對食物并沒有什么先天的喜惡。為孩子挑食頭疼的父母們,只要仔細回憶一下就會發現,孩子之所以挑食,很大程度上與父母和養育者的行為有關。
習慣的建立關鍵在堅持。一種行為堅持做15次以上就會形成習慣,一旦形成習慣,孩子會感覺很正常和自然。
好習慣培養的關鍵是全家人觀念、行為的統一。
像孩子挑食,偏食的情況,可以用做游戲的方式引導他,切勿強迫孩子。
吃飯時營造良好的氛圍。
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