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編程”到“邊城”,跨度還挺大的。白天糾纏在程序中的我,吃過晚飯,拿起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有渡船的小山城。故事的主人公應該是五個人吧!撐渡船的老船夫,老船夫的孫女翠翠,城里的掌水碼頭的大爺順順,和他的兩個年輕的兒子大老和二老。除了翠翠和兩個年輕人之間微妙的、有些遺憾的情感主線,文章里最讓人覺得安靜和舒服的還是所有人的淳樸、善良和單純。
老船夫淳樸自然。這渡船因是公家所有,所以免費。當有人心不安,硬塞給船夫銅板的時候,必然是追著要還給人家的。實在推脫不了的,就拿這錢買了煙草和茶葉,又贈與過渡的人。
翠翠天然去雕飾,淳樸溫順。文中這樣的描寫充滿了自然美。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他去,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上黃麂一樣,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擺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面前的人無心機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順順一直為人大方灑脫,頗受鄉親愛戴。卻在大兒子意外過世后也流露出人性中略為殘忍和冷漠的一面。明知老船夫的來意,卻用“有這事情?”的言下之意“有這事又怎么樣?”,“真的”的言下之意“真的又怎么樣?”來敷衍和搪塞。看到此處能感受到寥寥數語勾畫出的濃濃的尷尬和沉悶。
兄弟兩個年輕人都喜歡翠翠,也都坦蕩真誠。卻因了老大意外過世而結下了芥蒂,一段可能的姻緣最終也只能是無疾而終。也許這就是沈從文先生說的“凡事皆有偶然的湊巧,卻又有宿命的必然。”
想起昨天看到的另一段話,覺得有異曲同工的遺憾之美。
對面走過來一個人,你撞上去了,那就是愛情。對面開過來一輛車你撞上去,那是車禍。但是呢,車和車總是撞,人和人總是讓。。。
邊城,似乎離我們很遠。1934年寫的這篇文章,似乎離我們很遠。但是,在今晚,在燈下,偶遇邊城的人,似乎很近,近到感知了他們的氣息和溫度在我身邊裊裊的濕氣中暈染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