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此時此刻的生活方式:
請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要理解成點的連續。看似像線一樣的人生其實也是點的連續,也就是說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是“現在”這一剎那的連續。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中。
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終會跳到哪里誰都不知道。當然,作為跳的結果最終會到達某個地方。因為一直在跳動所以不會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想要到達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稱為“潛在性的人生”。與此相對,像跳舞一樣的人生則可以稱為“現實性的人生”。
到達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這個意義上來講并不完整。這就是潛在性的人生。
另一方面,現實性運動是一種“當下做了當下即完成”的運動。也可以理解為“把過程本身也看作結果的運動”,跳舞是如此,旅行等本身也是如此。這就是現實性的人生。
請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劇場舞臺上的樣子。此時,如果整個會場都開著燈,那就可以看到觀眾席的最里邊。但是,如果強烈的聚光燈打向自己,那就連最前排也看不見。
我們的人生也完全一樣。正因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體,所以才能夠看到過去和未來;不,是感覺能夠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那就會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
我們應該更加認真地過好“此時此刻”。如果感覺能夠看得到過去也能預測到未來,那就證明你沒有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阿德勒所說的生活方式說的是“此時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變的事情。像直線一樣的過去的生活只不過是在你反復下定決心“不做改變”的基礎上才貌似成了直線而已。并且,將來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張白紙,并未鋪好行進的軌道。這里沒有故事。
聚焦“此時此刻”是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為遙遠的將來設定一個目標,并認為現在是其準備階段。一直想著“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情,等時機到了就去做”,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們就會無所進展,只能每天過著枯燥乏味的單調生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會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
但是,為了遙遠將來的考試而努力學習的“此時此刻”卻是真實的存在。
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請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
人生很簡單,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認真過好了每一個剎那,就沒有什么必要令其過于深刻。
并且還要記住一點:站在現實性角度的時候,人生總是處于完結狀態。
假如我認真過好了“此時此刻”,那每一個剎那就都是一種完結。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時此刻”,只關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人生和無可替代的剎那撒了一個大大的謊言。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為了什么而活?當有人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由你自己賦予自己的”。
人生沒有普遍性的意義。但是,你可以賦予這樣的人生以意義,而能夠賦予你的人生以意義的只有你自己。
為此,阿德勒心理學還提出了“引導之星”,
只要不迷失這個指針就可以,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就可以獲得幸福。這個“引導之星”就是他者貢獻。
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人生意義在認真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逐漸明確。
再送給你一句阿德勒的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后記:
我自從了解了“另一門哲學”阿德勒心理學開始,就不再滿足于僅僅閱讀并解釋先人留下的著作這樣一種研究者的生活方式了。我想要像蘇格拉底一樣進行對話,于是不久便在精神科醫院等處開始了心理輔導。
所以,我遇到過許多“青年”。
青年們都想認真地生活,但很多人往往被自以為無所不知、通曉世故的年長者提醒“必須要更加現實”,進而不得不放棄當初的夢想;同時因為純真,所以被復雜的人際關系所累,感覺疲憊不堪。
本書中的“青年”正是學生時代曾遍訪名師的我或古賀先生,更是拿到本書的您。
——岸見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