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兩篇課例,談談于老師“重感悟”的教學藝術。
于永正老師的五重教學法,是他五十年教學生涯的積淀: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簡稱“五重教學”。
在《驚弓之鳥》、《狐假虎威》中,體現出于老師的重感悟教學法。
所謂感悟?于老師認為,就是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自己領會。怎么悟呢?一個字:讀,一邊讀一邊想。朗讀法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學語文的根本之法,抓住了一個“讀”字,什么語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
一、讀正確、流利,讀出感情。
于老師備課時,首先是就是把文本反復讀,正確讀,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語感,讀出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妙處,達到將“靜態的文字”讀成“動態的文本”,直至讀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為止。
在教學中,于老師怎么做的呢?首先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暢,努力做到每位學生都讀通順,并逐漸讀出感情。
在這個過程中,于老師主要是指導讀好、疏通閱讀中的障礙,如幫助理解某些詞義,某些句子的意思等。
比如在《驚弓之鳥》第一課時教學中,在學生通過預習認識生字之后,于老師提出讀書要求,讓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做到精神集中,眼到、口到、心到,哪一句讀得不流利就反復練習幾遍,這是課文讀通順的基本條件,整體感知文章。
教學《狐假虎威》時,直奔課題,請學生讀課文,看能不能把生字讀正確。然后默讀課文,用一句話把故事講出來,接著提出要求,讀正確、流利,讀懂、讀出感情。
課堂上于老師用多種形式:自讀、指名讀、默讀、齊讀、范讀、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在多次朗讀理解詞義,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如“扯著嗓子說”中的“扯”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是拉的意思,是拉什么呢?學生答:拉嗓子。于老師說:“把嗓子拉長嗎?讀一讀就知道了。”學生朗讀完第二節課文明白了是把聲音拉長。這就是于老師在教學中重感悟的體現。
二、品味賞讀,細致探究。
于老師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之后,就進入品味賞讀環節。在這個環節中,于老師或抓住文章結構中起關鍵作用的詞語,表現力特別強的詞語;或抓住特別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現手法上的精彩處等等。引領學生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一環節最能夠看出老師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師把握教材的水平、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老師的專業素養。
如教學《狐假虎威》時,第四節狐貍說的一段話學生難以理解,于老師自己范讀這句話,并用適當的手勢和表情,并讓學生走到講臺前表演,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在教學《驚弓之鳥》時,學生在讀第二節的第二句“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于老師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引導學生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入情入境,能夠真正理解大雁飛得慢、叫聲悲慘的情景。為下文只聽到弓弦響而掉下來做鋪墊。
三、精彩片段,熟讀成誦。
于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對于文中的精彩片段要求學生做到熟讀成誦。但是他認為“微觀探究”,最重要的是要抓準“要害”,切不可課課背誦、面面俱到。
比如《驚弓之鳥》教學第6-9節時,這是魏王與更羸的對話,于老師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放下書來表演,在熟讀成誦中理解到更羸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動腦的人。
《狐假虎威》一文的7-8節,于老師并沒有要求學生背誦,而是在第二節課時,找五位小朋友戴上頭飾上臺表演,在表演中明白的詞語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的意思,還理解了動物們不是真的怕狐貍,而是因為老虎的威風才撒腿就跑的。
四、拓展延伸,理解詞語。
于老師在課堂上,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不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詞義,而是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靈活運用真正明白詞語表達的意思。
比如“狐假虎威”這個成語的意思,學生在這篇課文中明白了是狐貍假借老虎的威風。但是這個成語,現在人們在說話,寫文章時很經常用這個成語,它的比喻意思學生能夠明白嗎?就出示短文“一個漢奸狗腿子狐假虎威的說,皇軍問你是干什么的?快說”。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明白了這里的“狐貍”指的是漢奸,“虎”指的是日本鬼子。這樣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運用,達到知識的遷移。
還有對《驚弓之鳥》中的“驚弓之鳥”成語的靈活運用,明白了這個成語比喻受過驚嚇,一有動靜就害怕的人。于老師還指導學生對“悲慘”一詞造句,教會學生,要根據具體的語境,才能靈活運用“悲慘”這個詞語。
于老師在《驚弓之鳥》、《狐假虎威》這兩個課例中,著重引導學生在讀中求懂,在讀中學會。在讀中獲得讀的能力。他的閱讀課堂就是引導學生不離課文,不離讀書,在課文中質疑,又在課文中尋找答案,讓學生自己在反復誦讀,感悟出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