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詞悟情有妙招
《驚弓之鳥》課例研討
文/丹老師
話題一:結合自己的課堂實踐談一談本節課中于老師多種形式的識字法的借鑒作用。
于老師課堂上的識字法既多種多樣又層次清晰,并且都是通過朗讀來進行識字,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體驗收獲的喜悅,這更是關注學生的集中體現,“授之于漁”的方法指導真正落實。
一、預習識字,疏通文意
在本節課中于老師通過畫弓箭和設置懸念的激趣導入,學生在理解了弓和箭的同時營造了一幅引人入勝的畫面。學生的課堂興趣提高,課堂效果就會增值。
研讀于老師的課例,基本上每節課都有檢查預習的環節,這一節課也不例外。我們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也是格外重視預習,并且設有預習單,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自己先進行探索,例如:圈讀不理解的生字詞,當然了這里的“不理解”指的是自己在反復閱讀過后,采取其他方法還是不能夠理解的生字詞。再比如根據課后題來幫助預習。學生預習的效果直接影響著上課的效果。
于老師在這節課中檢查預習的時候先是提出了要求:要求讀得正確、流利。要做到這兩點,第一,精神要集中,要眼到、口到、心到。第二,哪一句讀得不流暢,就反復練習幾遍。課堂上出現了“讀斷”的現象,于老師依舊是耐心地指導他再多讀幾遍,并且強調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讀得正確、流利。
反思自己的課堂,“讀斷”的現象也是經常出現,在受自己緊張情緒影響的同時,更多的是預習時欠下的賬。我就想到于老師在上課前總會問學生:課文讀了幾遍?讀了三遍的請舉手,讀了5遍的請舉手。結合于老師這節課給學生提出的要求給我很大的啟發,加大力度確保學生預習的質量,在清晰的目標中明確細則,并且附加上評價機制,這樣的話課堂的效果會更明顯,并且學生的主動性也會被調動起來。
二、隨文識字,理解文意
我們剛剛說到了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說讀書要邊讀邊想,要想想詞語的意思,理解課文的內容,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來理解了。課堂上于老師出示了:驚弓之鳥,大吃一驚,信不過,孤單失群這幾個詞語,只要用心把課文讀一讀就會懂的。
而如何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詞語就是課堂的藝術了。于老師提問:“驚弓之鳥”是什么意思,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在學生回答過之后,于老師繼續追問:“大家再看看,大吃一驚是什么意思?這兩個驚有沒有區別?在學生幾乎已經回答得很完美的時候,于老師又說到:還有一個地方能看出來“驚”的意思,你們往下看,能不能找出來,這一點比較難。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很快就找到“魏王更加奇怪了”中的“更”字。
于老師的這個教學片段精彩無比,在追問中逐層揭示文本的內涵,而且思路清晰讓人驚嘆中也一目了然。我就在反思這是何等的備課功夫,在備課的過程中于老師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點來展開教學,在層層追問中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更激起了興趣,更確定了備朗讀的重要性,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會有不同層次的收獲,自己的思維也在開闊,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能生成更多教育機智。
三、字典識字,加深文意
還有一類詞語從課文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或者說在現有的已知水平下不能理解的詞語,是需要借助字典來理解的,這樣才能心中有數,有了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再進入文本進行學習的時候就會有更新的體會。這節課中于老師展示了“悲慘和愈合”這兩個詞語,這兩個詞語本身是這一課的生字,聯系上下文之后心里也沒底,就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法來理解。
中國的漢字多數是一字多義,因此就需要結合句子來確定意思,也就是要根據文章來選擇意思。比如這句話: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在這句話中的兩個“直”意思是不一樣的,于老師出示小黑板上關于“直”的7中解釋來幫助學生選擇。
讀到這段,我想到了現在五年級語文句子訓練中的一個類型題:請你用“溫和”的不同意思寫兩句話。這道題跟上面所談到的“一詞多義”可謂有異曲同工之處,五年級的這個句子訓練是升級版的。這是知識進化與學生學習內化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在剛開始接觸這類題型的時候有很多孩子是迷迷糊糊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對“一詞多義”的不理解,再繼續追溯的話,那就是閱讀量少,理解能力跟不上,只有在大量的閱讀中才能不斷地提高理解能力。
話題二:本節課是如何通過“重感悟”進行朗讀指導的?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收獲?
再次溫習一下于老師對“重感悟”的解讀,首先是悟其語,悟其義,這在第一課時通過理解詞語找到了落腳點,基本掃除了語言文字的障礙,對課文內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接著是悟其情,悟其法,也就是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怎么悟?就集中在一個字上,那就是:讀,一邊讀一邊想。
一、想象情景,悟其情
課堂上有了方法的指導,學生就會少走彎路的達成學習目標。在第二節課伊始,于老師就給出把課文讀出感情的方法:要學會“過電影”,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請同學們讀讀第二節的一、二兩句,說說你讀的時候,腦子里出現了什么樣的情景。學生讀完回答到:我讀的時候,腦子里出現了魏王帶著人在郊外打獵的情景,還出現了一只大雁在天上慢慢地飛,叫的聲音很悲慘的情景。于老師馬上追問:怎樣讀叫人覺得這只大雁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大家讀讀試試。
再自然不過的追問,絲毫看不出來刻意設計之意,老師的問,學生的答,老師的再問,學生的再悟。包括在指導課文第五節的時候也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進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還原”作者之意,理解了作者之意,就愈發能讀出感情了。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注文本的細節,在讀人物對話的時候不僅要讀出感情,還要想象人物的身份,從這些細節入手體會他們不一樣的思想感情。
二、遷移訓練,悟其法
在這節課的最后,理解“驚弓之鳥”和“悲慘”兩個詞語的時候,于老師通過小黑板出示的短文和句子進行遷移訓練,并且引導學生理解在不同語境中詞語的意思也是不同的。讓課堂上的訓練更加扎實有效,學生也真正學有所獲。
于老師的閱讀指導給我帶來的收獲絕非一丁半點,給我感觸最深刻的是在指導學生采用比賽的形式進行對話朗讀,不僅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并且通過于老師的一再追問與評價,同時在其他同學充當裁判員的細致觀察中,學生把人物讀活了,讀得更有味道了。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中感悟出了更贏的善于觀察、善于動腦。這也是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于老師在不漏痕跡的朗讀指導中讓學生明白、體悟。巧妙的課堂技巧是于老師專業素養的集中體現,是值得我永不停歇需要研究并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