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0月3日 8:23,我終于安撫了自己那顆 叛逆、迷茫、躁動不安的心靈,正襟危坐的坐了下來。
? 大清晨的讀到了吳軍老師對成長的論述--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殺死自己心目中的孫悟空的過程,很有感觸。
? 我倒覺得殺死改成遠離更好些,中學六年繁重的求學道路途中,孫悟空這個承載了我夢幻般童年的形象已經逐漸淡化出了我的視野,若不是這篇文章,我也不知道何時能夠想起他來。
? 可事實上包括我在內的絕大多數中國的男孩子在小時候幾乎無一例外地想成為孫悟空,因為他有超能力,可以呼風喚雨,上天下海而且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再加上他頗具智慧,每次遇險又都能化險為夷。更是滿足了我們小時候想做什么卻做不成的心理。可伴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一步步的走進了現實,而在現實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就是在不斷的受挫,再加上受挫之后又不能夠完完全全的解決問題,于是我們不斷拋卻了孫悟空般的傲嬌,變得現實起來。一步步的放棄了小時候的種種幻想,慢慢的承認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無能,漸漸的接受了自己只是蕓蕓眾生中普通一員所謂的現實。于是變得越來越認命了,至此心目中孫悟空的形象就遠樣陪伴了他過了過往的行程。以后大概會很難想到孫悟空吧,也很難描繪的出當有一天,他們由于某種機緣真的回憶起童年時有關孫悟空時的想法。。。。。
? ? 平凡中的大多數人成長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喪失自己心目中孫悟空的過程,而凡事總有例外,就是有那么一小撮人不歸屬于這蕓蕓眾生的范疇。
?
? ? 相比于絕大多數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受挫,而這些人 像活著就為改變世界的喬布斯、夢想顛覆世界的拿破侖、還有這位公開宣稱 十年內去月球度蜜月或成常態的特斯拉老板--馬斯克,雖然他們也收到挫折可總體上來講,他們的成長是從一個勝利到達另一個勝利的過程。因此他們心中并未喪失孫悟空式或者鋼鐵俠的的完美形象,他們依然保持著一顆很大的心,他們不會也沒有這個必要像大多數人那樣向現實妥協什么,相反這些成功的體驗,只會讓他們想要的越來越多。
當然,他們也愿意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付出代價,看一下他們每天排滿的時間安排表就知道了,不過取得他們這樣的成就不是僅僅努力就可以的,還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 運氣因素。
? 與之相反的是,還有那么一小撮人在成長這個不斷受挫的過程中,不但殺死了心目中的孫悟空,還一直后退。結果 不但放棄了自己的夢想還搭上了生而為人在這個世界上,必須要遵守的一些準則,信仰甚至于良知,以至于向現實妥協成了混蛋。讓人不僅懷疑,他們小時候曾膜拜過孫悟空的事實。當然,他們會抱怨,控告自己的悲慘與不幸以及不得已才走到這條妥協之路終點的緣由。不過我個人更是傾向于 奧地利神經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經歷過納粹營生活后總結出的一句話---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及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以己而安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不可以被剝奪,盡管我自己達不到這種境界。但我能感受的到 遇到這句話后,它于我對生命態度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 ? 我很慶幸六年的疏遠并沒有消褪掉我心中那個 齊天大圣孫悟空的形象。或許是由于我還未經現實的歷練吧,再加上有12年的求學途中雖說不太容易但總體上來看仍順風順水的緣故。更有可能 是每一個青年人都處于我這樣一種孫悟空式的人格狀態。所以無論是對未來的自己還是未知的明天充滿了憧憬與幻想。我很喜歡自己每天充滿希望,斗志與力量的狀態,所以成長途中我會盡可能的去維護自己心中孫悟空的形象。
? ? 當然維護的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完成那些頭腦中存有的夢想或者去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盡心盡力去做,才更有可能一次性成功。比起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個人更傾向于成功是成功之母。至少在這個過程里避免了因受挫而受到打擊,進而有損于心目中孫悟空的形象。
? ?
? ? 自高一時讀了 蔣勛的那篇《人生需要出走》的文章,于是一個人滿世界旅行的夢想 便在我的心中發芽了。盡管那時困難重重,可自己就是有排除萬難的勇氣,于是傻傻的研究了一段出走的路線。唉,不過最終因為學業兼經濟上的原因擱置到了現在,還好 激情仍在,這也是處于適于一個人出走的大好時機。因此在未來的四年內,我希望我的足跡能夠盡可能多的到達祖國的每一個角落,去認識這個世界,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去用文字演繹出自己的生活。
? ? 歡迎戰友向我推薦 旅行攻略或者 寫某個地方的 書籍,我想讓我的旅行變得有些詩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