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的時候發現,自己這幾天的總結和感悟有不少缺漏和錯誤,劉潤老師每日的內容已經極其簡潔,根本不需要我再次概括。我要做的,應該是一遍一遍只字不差的反復閱讀,甚至背下來,然后用這些原理去關聯生活中的現象與行為,最終的目標是應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但至少還是得有個大綱:
1、供給和需求的相對稀缺性,決定了產品的價格和產量。如何利用供需理論獲得更可觀收益?
沒學,以后補。
2、你每多消費一件商品,它帶來的額外滿足感是不斷下降的。怎么利用“邊際效用”賣出更多產品?
一是在邊際效用較弱的部分降價或補償,吸引消費,否則這部分利潤可能流失。如甜筒第二個半價、話費第二分鐘1角。
二是將邊際效用幾乎為0甚至為負的部分免費,讓顧客感覺賺了。如餐廳米飯免費、自助系列。
3、為什么說房地產提高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機會成本”?如何利用機會成本做出理性決策?
房地產的投資收益率很高,從機會成本角度論,其他行業相比之下幾乎是在虧錢。
如果,你賣的是相對較貴的東西,你可以通過強調便宜的東西隱藏的“機會成本”,來獲得客戶。
對個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機會成本。建議你用自己的年收入,除以一年的工作時間,大約2000小時,看看自己一小時的“機會成本”是多少。
但是,對于“機會成本”的計算,也不能盲目放大,次優選擇要可實現。
如何善用機會成本?
第一,你要知道你每一項選擇,都有機會成本,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第二,你要懂得計算機會成本,比如你的時間成本,替代方案的投資收益等,然后通過權衡收益和包括機會成本在內的各項成本,做出理性的決策。
4、你擁有店面資產,是所有者,他擁有經營能力,是經營者。你總覺得經營者不夠用心,他總覺得你不肯和他分享利潤,如何解決“委托—代理”之間的矛盾?
為什么會出現代理兩難,是因為“委托-代理”機制設計時,沒有做到“激勵相容”。
聽上去很高大上,激勵相容,其實就是指私利與公利的一致。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如果能有一種制度安排,你越自私,公司就越賺錢,這種制度,就是“激勵相容”的制度。
激勵相容,就是承認人性的自私,用正確的機制,讓“自私”,而不是“集體主義精神”,成為大家共同獲益的原動力。
5、如何判斷企業應該做大還是做???
科斯認為,“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對比,決定了企業的邊界。
根據科斯的邏輯,和我們對交易成本會不斷降低的趨勢的判斷,可以得出推論:總體來說,未來企業規模會越來越小。也就是互聯網人士說的,未來會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體”。這是個理想的極致情況,但趨勢是對的。
在今天,你必須找到那些你自己做,比市場更高效的事情,建構你的核心競爭力,而把那些你做得其實一般的事情,盡快扔回給市場。
注:多數內容為摘抄,為了給自己理思路。日后復習還是要回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