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微留學紀事6·孩子3點半放學后去哪兒

2017-10-09活在當下的小魚活在當下的小魚

在澳洲時正值冬天,天黑得早,但孩子們放學也早,又沒有什么Home work需要完成,3點半之后就什么事都沒有了,至少兩個鐘頭的時間去哪兒?墨爾本的社區公園是不二選擇。

公園里野生鳥類隨時會圍到你跟前來找吃的。

社區公園圍繞兒童游樂設計

墨爾本的不少社區公園設計理念是圍繞著孩子來進行的,有的甚至直接就是一個兒童樂園。墨爾本連續7年高居全球最宜居城市榜首,社區公園是絕對的加分項。綠地、球場、跑步小徑、兒童攀爬項目、玩水項目、繩滑、秋千、吊籃、滑索、燒烤爐等等都是標配。

要是開車去玩也不用擔心,就算是很小的一塊地方,也劃出停車場。如果沒有停車場,也會有路邊免費停車區域。社區公園的洗手間不大,只有一個位,但很多是那種按鈕進入的,因為定時有人清潔,所以都比較干凈。

我們第一次去的Booran Reserve社區公園就是很典型的一個,據說它所在的社區為這個公園花了1000萬。公園有一片嬉水區,地面修出一組組噴泉,要是夏天你可以想像那是孩子們的最愛。攀爬區有一個兩三層樓高的旋轉滑筒,孩子們會在錯落的繩網中爬上至高點,在有點驚險的滑道中速降至地面。

滑梯項目在幾乎每個社區公園都有。

另一個角落一個空中吊索,這也是我們后來在很多社區公園都發現的項目,一邊高一邊低,4、5歲的小孩都可以自己拉動到一頭,爬上去滑到對面時還會來一個猛烈的反彈,總是讓孩子們興奮得尖叫。這個項目在我們這邊收費的兒童反斗樂園見到過,但遠沒它那么刺激。半邊的藍球場、練習網球的墻壁等也是大孩子們喜歡的地方。

在這個小小的社區公園,你可以看到不同年齡段、不同膚色、操不同語言的孩子們共同嬉戲,他們既相互競爭也學習協作,比如排隊玩一個熱門項目,比如我幫你推一把你幫拉我一手。社區公園也是一個社交場所,孩子們從小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展示的場所浸潤,將來是很有希望成為一個包容、開放的世界公民。

社區公園建設所用的材質是高標準的

社區公園對兒童的保護也格外周到,所有的設備下面都有防撞設置,最多見的是象小石子一樣堆積起來的厚實的碎木塊地面。這樣的木地基更接近于自然,吸水性好,也隔熱,有彈性,真的跌上去沖撞力會減少很多。另一種就是用厚厚的環保膠粒鋪起來的地面,踩上去是有柔軟而有韌性的,也是為了防止孩子們摔倒受傷。

木制的城堡相當有規模,與周邊環境很協調。

無論是所用的材質,還是整體的設計,以及細節上的用心,都可以看出澳洲對于孩子的重視,那些社區中心的游玩設備看不去是完全不計成本的。回想深圳,上千個公園,不少新建的社區公園,全是一個模樣——樹、綠地、幾組成人練習設備,沒有一個社區公園是專門給孩子們設計的。這里面看出兩個社會的巨大差別:一邊是為老人準備的,一邊則是考慮兒童。

我在微信朋友圈里說:可能就算是我們建了供兒童游玩的社區公園,放學后也看不到幾個孩子在玩吧?他們不是要寫作業就是要參加各種培優班,哪里有時間出來戶外玩?一個很奇怪 的現象印證著我的觀點:以我們的花園小區而言,現在就算放學后,你看不到幾個孩子在玩,他們都去了哪兒了?

澳洲的孩子沒那么多家庭作業要寫,他們在社區公園里爬高上低盡情玩樂,或者是有人帶隊組織打橄欖球、籃球等。今年澳洲的冬天有點冷,我們一家都有穿幾層衣服,小的還穿了羽絨服,就這樣還覺得冷兮兮。可是墨爾本的孩子們最常見的是一條短裙短褲一件長袖T恤,在外面跑跑跳跳,看上去很健康的樣子。

這些社區公園雖然主要設備大體相同,但每一間又各有特色。比如海邊的一個做了一個木頭的大船,另一家全是木板搭建的城堡,而我們去過最有特色的是圣基達附近的一個以冒險為主題的社區游樂場,各種涂鴉、嚇人的裝置、海盜的主題等等,讓你腦洞大開:原來孩子們玩的地方也可以這么自由奔放,這么富于戲劇性和想像力!誰能說這樣的設計,不是一種創意,不是一種對孩子幻想力的激發與培育呢?

爬高上低本來就是孩子們的最愛。

在社區公園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澳洲,隨處可見的一個風景就是那些與人非常親近的小動物。就是在居民區周邊草地上,也隨時可見到大喜鵲、紅鸚鵡、黑椋鳥在那兒大搖大擺地漫步。見到人走過去,它們們跳起腳稍微向遠處蹦兩下。我家兩個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在公園里跟在鳥兒屁股后面跑,開心得不得了。

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環境教育?孩子們從小與動物和諧相處,愛惜弱小的生靈,心中埋下善良的種子,將來有望成長為一個熱愛環境保護環境的綠色地球公民。

在墨爾本,有些距離并不遠的社區公園面積還很大,你在那里就象是置身野外。往湖邊一走,黑天鵝湊過來了,一種黑色的水鳥列著隊從水面游過來,岸上一種有著藍色灰色羽毛的漂亮鳥兒圍過來了。草地上的鳥兒就在孩子近處打轉,那種天人合一的和諧景像,不能不令人動容。規定是不準喂食這些野生動物的,可能是人們野餐總有些遺漏讓它們撿到,所以澳洲的鳥兒看到人都會湊過來。

在Lysterfield Park,有一個可以劃船或者游泳的小湖,湖邊的草叢里袋鼠和野兔悠哉地出沒,沒有人傷害它們。你從草地上隨處可見的綠色的袋鼠屎蛋蛋,可見它們的活動范圍很廣,它們才是那兒的主人。我們在那兒野餐時,見到這些家伙從眼前蹦跳而過,完全不害怕人類。

皇家植物園旁邊的雅拉河邊竟有一只黑天鵝在孵蛋,女兒第一次看到那只天鵝,驚喜地發現可以近距離地與它親近。之后就老惦記著要去看望那只天鵝,要看它有沒有孵出小天鵝。我們再次去皇家植物園時,特地在傍晚時分去河邊的天鵝巢看望它。此時有關方面已經用一小塊布隔開了人與天鵝的距離,但僅僅是那么一小塊擋板而已。

天鵝巢穴的對面就是墨爾本的中心區,高樓林立,車馬喧嘩,但是天鵝媽媽靜靜地享受她的孵蛋時光,完全不受打擾。這也說明,那兒的人們的確沒有打擾到她的生活。那樣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是誰看到后都不忍心去破壞的吧?

碰到下雨天不能外出,社區圖書館就是個好去處。

讓孩子們參與,高雅美術館也不例外

要想玩轉社區公園,租車還是有必要的,一個月時間我們去了不下20家公園,每一個的體驗都會有不同。無論是位于它哪個角落,GOOGLEMAP會準確地帶你去。多數公園還配備了免費使用的澳式燒烤爐,自己帶點香腸雞翅之類生食烤著吃一個便餐也是很方便的。

遺憾的是,我們去時是在冬天,一些以水為主題、海邊的社區公園就無法體驗到。但是一句話:在墨爾本,孩子們玩的地方那是太多了,完全不用為他們課后去哪兒犯愁。

而澳洲公園里的設計,更令人觸動的是,讓孩子們可以在一些環節參與、互動,不是簡單的看、被動的吸收,讓他們在動手的同時也開動腦筋想問題。

比如皇家植物園有一個專門的兒童種植花園,動物園會設置讓孩子們跟黑猩猩“通電話”“留言”。一家社區公園的玩水項目是一組小型水壩水閘,讓孩子們體驗水的聚與流;另一家社區公園將一組舊的工廠機器搬來放在一角,孩子們轉動小齒輪可以帶動大齒輪。

而就在高大上的墨爾本地標維多利亞美術館,也會留出兩個主題廳,讓孩子們在那兒涂涂畫畫做手工,參與美術創作、“展出”自己的作品。

有個周末,我們去維多利亞美術館,這里正在舉行的幾個展覽人氣火爆,門口排著大隊。但是一樓有兩個廳里是孩子們的“創作空間”,一間為以夜晚一個以自然為主題,工作人員提供了一些簡單的素材比如畫片、彩筆、手工剪刀之類,任孩子們發揮想像做成自己的或畫或手工的作品。

廳里還有各種展示這一主題的視屏作品,需要孩子們把腦袋伸進一個個“洞洞”里去觀看、體會。設計成“森林”一般的創意裝置下有小桌子供孩子們畫畫剪貼,做成的成品由工作人員擇其部分掛在“樹”上。整個環境的感覺令人仿佛置身童話世界,甚至其中也不乏大人“手癢”的涂鴉之作。

這是高大上的維多利亞美術館給孩子們的一角。

這么高大上的美術館,能給孩子們留一大片創作與展示的空間,對于他們是極大的鼓舞與欣賞。難怪說墨爾本有比較濃厚的人文氣息,州立美術館里給孩子留下一個角落,就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據。

TIPS:換些現鈔帶在身上很有必要

都說是到了國外刷卡方便,但也不全對。在墨爾本,電子支付遠不如國內這么發達,別說微信掃碼這檔子事,有的小店連信用卡都不能用。比如我們喜歡去的一家面包店,牌子上標明Cash only。

大店也未必都能用卡。我們住在Clayton,是墨爾本的第二大華人區,那里的最大一間香港超市,規模就象我們這邊一間百貨公司生鮮食品超市那么一層,算是比較大的了,它家就規定購買未超過10澳幣只能用現金。

刷銀聯不用手續費啊,但是澳洲的很多商戶卻沒有Unionpay的通道,你只能用雙幣卡走Visa或者Master的渠道。刷了澳幣等外國幣種,則國際組織在做貨幣折算時,會加收1.5%的匯兌手續費,入賬的是折算為美金的金額,并且已包含了匯兌手續費。

帶上足夠的現金是很有必要的,澳洲尤其墨爾本的治安還是很讓人放心的,有次把包括錢包在內的小背包忘記在社區公園,超過半小時后去都沒有被人撿走。我們出門前換了3000澳幣,到后來還不夠用。不說別的,你要是在收費停車場停個車,也是要用到澳元的硬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