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來先生在很多場合都講過:
都聽說“英語很重要”,但,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4年...前前后后已經折騰了16年,竟然還是搞不定英語,這是為什么呢?并且通常都是全方位的搞不定——聽說讀寫都不行。
其實很多人覺得英語重要,是因為周圍的人都這么認為。
對于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通過英語考試才是他們的剛需。這也證明了為什么那么多人通過了大學英語考試或者4/6級之后,就再也不去碰任何英語相關的材料,即便他們口口聲聲的說英語很重要。就像那些高考完后的學生就開始燒書一樣,那些書里的每一句話都包含著他們痛苦的回憶,一旦滿足了考試的剛需后,就絕不再碰,而之前所學的知識,也很快的遺忘,人類就是這么喜歡遺忘痛苦的。
** 其實不論是英語、健身還是任何的其他技能,當它無法影響你的生活時候,你都無法感受到它的必要性。 **
既然不是剛需,那就是“不必須”咯,于是,事實上不用也可以,事實上沒有也行,雖然有到也挺好,可沒有的話頂多有點怨念而已,并不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差......
為什么另外一些人(雖然是少數)最終學會了呢?對他們來說,那就是剛需——那需求越剛,學的越快、學的越好。甚至沒學會的時候,也會湊合著用,在不知不覺中,用著用著就熟練了,我們都知道熟能生巧的。
說個我自己的例子,這周四我會給部門做一個培訓。想來想去也沒想好培訓什么主題,總得有用吧...臨時想到前段時間ZEALER上教的一個視頻教程——MarkDown,也就是一個關于寫作的標記語言,難易程度據說只有一顆星,教程簡單到短的只有兩分鐘,而當時的我...居然嫩是沒學會.......因為對我來說,雖然學會會讓我寫作更效率,在工作的溝通中更順當,可是學不會好像也不會有什么特別不好的地方嘛.......
** 恐懼有時候比賦予重大意義更有效果 **
但是我得培訓啊,培訓總不能隨便網上找點材料隨便講講吧,那樣豈不是太不酷了啊。于是我再次想到MarkDown,依然是網上找了一個簡單的教程,這次在學習的時候就開始利用自己的注意力了,MarkDown的常用語法居然簡單到我這樣的人5分鐘就可以熟練掌握,然后為了解答培訓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我又從網上找了許多MarkDown工具和一些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案。整個工程我沉浸其中,不到一上午,我就成了MarkDown語言的小專家了......對了,這篇文章就是用MarkDown模式寫的。
學了就用,用不著就教給別人(這也是用的一種方式)
其實,當你真心喜歡做某件事,通過這件事真正感受到好處的時候,它對你來說就是剛需。
對于喜歡閱讀的人來說,看書從來不是痛苦,而是根本停不下來的樂趣;對于喜歡鍛煉的人來說,健身從來不是煎熬,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就像對于喜歡打游戲的人來說,如果讓他停下來別玩,那就是一種折磨。
你需要找到一個非做不可的理由,這個理由可以是你真正喜歡并感受到好處,也可以是不去做后果恐懼到讓你難以承受。
等待是我們常常用到的借口:等我到了XX歲,我就要如何如何。
除了一些法律上的規定,不準某些年齡段做的一些事情以外(但不代表你學不會),大部分的等待其實只是借口而已。
年齡的增加并不保證能力的提升。
如果不努力,不論你到三十歲還是四十歲,同樣都可以碌碌無為。但這不是歲數原因,而在于你是否讓優秀成為了你生活的剛需。
實際上如果是剛需,你是根本不會等待一分一秒的。因為不做對你來說損失很大,所以即便做不好,你也會硬著頭皮去做。
不要再去找任何等待的借口了,沒有任何成功是你能夠等來的。
在過去二十年里,科學家們對人腦的認識突飛猛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結論是是這樣的:
大腦是可塑的。
另外,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
剛需塑造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