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么那么容易半途而廢,輕易放棄?
> 為什么學了10多年的英語,水平還是這么差?
> 把優秀當做一種習慣的人是什么人?
> 如何培養自我驅動力?
> 你的生活中有那種不做就會難受的事情么?除了吃飯,睡覺,打豆豆…
不知道你是不是這種人,反正我是…
有時候特別想學英語,或者其他感覺很有用的技能。然后熱情滿滿的去找幾本書來看,請教牛逼的人,學了幾天后,看不到顯著的進步,找不到方向,開始懈怠,激情慢慢消退。差不多一兩個星期后,基本上就不學了。過段時間,突然看到某個勵志視頻,或者聽到某個特別牛逼人物的訪談,心中的雞血又慢慢冒出來,激勵自己,有一天我也要這么牛逼。然后又重復之前的工作,找書學習,慢慢懈怠,然后又忘記了這回事。時不時還后悔,懊惱,怎么自制力這么差,這么大了還一事無成…當這種循環多了,慢慢就接受了缺乏自制力的自己。我猜,肯定不止我一個人是這樣的,還好,笑來老師給了我一個安慰:相信我,你并不孤獨。
但是,安慰和逃避不能解決問題,直面我們遇到的困難,才能讓我們成長,不然永遠原地踏步,一事無成。
讓我們回到主題,為什么大多數人學了這么多年的英語,水平還是這么差?為什么我們總是放棄?
新東方名師“李笑來”從教7年,給出的解釋是——“用英語”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根本就不是剛需。
很多人覺得學英語重要,是因為周圍的人都這么認為。
我感覺英語很重要,是因為以后肯定用得上,而且很有用,旁邊有人口語流利就認為特別牛逼。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通過英語考試才是真正的剛需。這也證明了為什么那么多人會在考完四六級之后,就再也不去碰任何英語相關的材料,即便他們口口聲聲說英語重要。
其實不論是英語、健身還是任何其他的技能,當它無法影響你的生活時,你都不能感受到它的必要性。
不信你可以回頭看看自己年初許下的愿望,是不是少了哪一項你的生活都不會受影響?(好像今年年初許下的新年清單,好多又沒做到…)
既然不是剛需,那就是“不必需”,于是,事實上“不用也可以”,事實上“沒有也行”,雖然“有倒也挺好”,可“沒有的話頂多是有點怨念而已”……
為什么另外一些人(雖然是少數)最終“學”會了呢?對他們來說,那是剛需——那“需求”越剛,學得越快、學得越好……甚至,沒學會,沒學好的時候,也要“湊合著用”,然后“用著用著就真的用熟練了”——想想看吧,這是不是最重要、最本質的根源?
-
**當你真心喜歡做某件事,通過這件事真正感受到了好處的時候,它對你來說就是剛需。**
對于喜歡閱讀的人來說,看書從來不是痛苦,而是根本停不下來的樂趣;對喜歡鍛煉的人來說,健身從來不是煎熬,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就像對于喜歡打游戲的人來說,如果讓他停下來不去做,反倒是一種折磨。
所以天生條件弱,周圍環境差其實都只是借口而已。
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找到一個非做不可的理由,讓這個你想學習的技能,真正成為自己生活中的剛需。
在做這件事之前,給自己找到一個非做不可的理由,這個理由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不做下去,不做出效果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會賺不到那么多錢,如果做到了就可以多么幸福。
對未來保持盲目的樂觀,功不唐捐,只要多做一點總能改變些什么。
-
別把“找借口”當做我們的剛需。
對于總是放棄的我來說,閱讀,學英語,鍛煉身體都不是真正的剛需。
而真正的剛需是:
> 找借口
最擅長的事情是,用別人的不足而為自己找借口。一不小心就會掉進這個坑,這么多年沒爬出來。
沒有盡力做到最好的人,從來不知道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所以他們就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說服自己。無論是虛假的安慰,還是惡意的詛咒,總之他們會絞盡腦汁來將其合理化。
對于這些人來說,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無意間掉到了一個坑里:
把“找借口”當做剛需。
**每當自己不努力,每當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會第一時間找到各種各樣的借口,說服自己可以放棄。**
這樣的剛需一旦養成,就相當于掉進一個大坑,想要爬出來會非常困難。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養成了這種找借口的剛需,現在一定要慢慢改正。
我們都要懂得發現自己的這個毛病,在什么情況下會發作,發作時,提醒自己,這不是真實的想法。找借口,逃避,推卸責任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更不會解決那個問題。
-
真正的剛需從來不等人。
找借口是我經常面對困難時的逃避方式,常用的心理安慰語言就是——等到我**的時候。
等到我工作時一定要用英語的時候,學的肯定比現在更快,那時效率肯定更高。等我到每天7點鐘就要上班的時候,就可以養成6點鐘起床的習慣了。等到我賺到很多錢,就可以請個健身教練,那時的健身效果肯定更好…等到我…
**“等待”可以讓我們無限推延所謂的剛需。這件事對我來說是剛需,只不過不是現在,而需要等到某個節點之后才是。**
但是有過等待經驗的人都知道,其實這只是一種無謂的自我安慰。
**真正的剛需從來不等人,它就發生在此時此刻。**所有需要等待的剛需,都是我們的一廂情愿而已。
-
“剛”需有時候也很脆弱。
“剛”需有時候不那么“剛”,要不然就不會經常放棄了。
**有的時候,借助外界的力量,幫助自己養成一種習慣,建立一種剛需,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
作為人類,我們都有天然的惰性。如何利用合理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戰勝這種天性,也就成為我們最應該考慮的問題了。
笑來老師背單詞時把單詞換算成錢,來幫助自己更好地背單詞。學習群里的一個同學則是通過“把生米煮成熟飯”的方式,來逼迫自己完成任務。
無論是哪一種方法,只要能夠幫我們建立必要的剛需,就是好方式。
利用外界手段,加入有共同需求的組織,請人監督,建立懲罰機制,讓我們的“剛需”渴望度延長一些,當它順利地度過了那個關鍵時間節點,那“剛需”就成為生命的必須了。
-
**正確的剛需是一切驅動力的源頭。**
對我們成長有利,能幫助我們變得更好的剛需是自我驅動力的源頭。
有些人的“剛需”是吐槽,不抱怨就難受,我面對問題時的剛需是“找借口”,反正做了也沒效果。這些錯誤的無效的剛需不僅無法讓人成長,還蒙蔽雙眼,讓我們看不到事情的本質,問題的根源。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科學家們對人腦的認識突飛猛進,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結論是這樣的:
> 大腦是可塑的。
換言之,一個人的大腦,宏觀上來看終生可能沒多大變化——畢竟腦殼的大小、形狀貌似是一成不變的;但若是從微觀上來看,大腦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之前的文章里我們提到過這事兒——連灰質厚度都是可以通過練習增加的。也就是說,大腦一直在“被塑造”——被環境塑造,更重要的是,它竟然還可能被自我塑造。
> 剛需塑造大腦。
**不斷重塑大腦的,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也就是說,其實就是對剛需的認知與選擇。**
那么另外一個問題又來了:
如何認知、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呢?
(這個話題在第二十周重點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