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主題屬于“人與社會”范疇,涉及“社區環境與人際溝通”。本課時的語篇屬于日常對話, Alice, Peter及老師 三人在一起介紹各自的鄰居,分別從鄰居來自哪里,所從事的工作,家庭成員結構以及平日與鄰居一起開展的休閑活動來進行描述。所用的核心知識語言為:....are my neighbours. They're from....? ... is a...... We often/sometimes/always... together.?
亮點:
1.本課設計了三大任務單,分別從學習理解,實踐運用和遷移創新三個層面,推進核心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層層推進,難度實現了階梯式遞進。
2.對neighbour詞意的理解,充分運用了圖片,語言釋義,讓學生能具象化地理解詞意,同時借助eight 和favourite進行拼讀、拼寫指導,讓學生學習單詞拼讀拼寫的技巧。
不足:1.當讓學生描述自己鄰居時,學生普遍反映其跟鄰居少有交流,無從了解其具體信息進行介紹,誠然,當今中國,社區文化大過門對門鄰居的交流,存在”我對我的鄰居一無所知”的現象,由此,教師可以以此作為一個德育契機,與同學探討該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當今neigbour是否有新的定義。教師在考慮情境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2.Our neighbour 除了人與人的層面,是否還可以拓展到國與國的層面,比如中國的鄰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