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以下為常萍老師課堂實錄,有刪減。
? ? ? ? 題目:飲酒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歸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篇作品大家非常熟悉,我們來看前兩句:
結廬在人境,我把家安在了鬧市之中。
而無車馬喧,家居鬧市卻聽不到車馬的喧囂。
這里有個關鍵詞:人境。
理解這個詞須知人境中有兩種東西對人影響最大。
第一,時潮。時潮的另一種解釋叫'勢'。在人群當中,感受最強烈的就是時潮——勢。很少有人能改變、阻擋、逃出這樣一種勢,人就像被一個巨大的黑洞吸引,不由自主,這就是時潮。
人境中另外一種強大的力量叫做比較,所以有人說比較是痛苦的來源。
在坐各位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領略到比較帶來的痛苦。很高興地拿著99分的成績單回家了,'你們班的最高分是多少啊?''人考一百分,為什么你只考了99分?'
不僅僅是別人拿你和另外的人作比較,重要的是,自己經常也會不知不覺地比較。我騎著自行車,你為什么騎著摩托車啊,我騎著摩托車,你為什么開著汽車啊。在這種比較當中,人很容易漸漸地失去自我。
東晉詩人王康琚有首詩叫《反招隱詩》: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陵者,山也。藪者,水也。
隱山水之間叫小隱,原因很簡單,山水之間,曠野通達,所以心易靜。而朝市不同,由于在人群當中,你會不由自主地比較。
李商隱有首詩《淚》,其中集聚很多與淚有關的典故:閨怨、離別、傷逝、英雄末路等。但他覺得所有的痛苦都不及此——未抵青袍送玉珂。
青袍,唐代九品官服。
玉珂,馬珞上的飾品。
中國古代談到富貴顯達之人,經常提及輕裘肥馬,這里的玉珂指的就是肥馬。
我李商隱,有才有德,而今不過九品,而我身邊的同僚、我童年的玩伴,現在已是輕裘肥馬,所有世界上最痛苦的事都不可同語。
這種感覺哪來的,比較而來。
所以,大隱隱朝市。能夠抵擋住所處時間空間的勢,能夠抵擋住來自于外界、來自于自己的比較,這才叫大隱。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在這里提到佛家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心性論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法者,相也,即萬物。
心中有萬物,則萬物生。
心中無一物,則萬物滅。
心中有則有,心中無則無。
另一個例子,當年六祖慧能去聽印宗法師講經,有幡被風吹動,有二僧辨之,一說風動,一個說幡動?;勰苷f,不是幡動,不是風動,而是心動。
其實幡在動,風也在動,但是幡動也好,風動也好,如果與你無關,干卿何事?
在現實當中經常會有這種情況:如果你不關心一個人,那人即便一天都在你身邊,你也想不起他穿什么衣服。
心中無則萬物無。
年輕人很容易陷入一個情感的誤區:一段感情結束了,沒有結束的那個人,往往拼命地想拽住對方,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要知道情感是由心來掌控的,有句話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心中覺得她美,所以她才美。
如果一段感情結束了,意味著這個人心里沒了你,這個時候即便你去用生命去挽留,也無濟于事。
心中有你,你就是一切,心中無你,一切都不是你。
這就是經常提到的心性論。
陶淵明在這里說:你問我是怎樣做到的,答曰我心中沒有名利。
有兩句話是這樣說的: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為什么心中沒有名利,因為心中有他更想要的東西。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我們先看這兩句詩里的意象:
首先,采菊東籬下。
第一個,東籬。東籬后來在中國古代詩歌經常被提到,李清照'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東籬就成為了菊園的代名詞,這里就相當于我家院子的籬墻。自己院子的籬墻,離我們,近。
下一個,采菊。采菊的行為很平常。因此,平凡的,日常的,離你很近的生活,這就是采菊東籬下。
然后,悠然見南山。
我們來看南山,其一,南山相比于東籬而言,變得遠了,其二,山者高也,因此從南山中讀出兩個字:高遠。
那么東籬和南山之間有什么呢:悠然。
悠然,不期然,不期然即偶然無準備的。
下面一個字,見。
這個南山偶然就看到了嗎?
南山是從哪里現出來的呢?
是從東籬而來,采菊東籬下是很近的日常生活,高遠的東西是從日常生活中來的,而且是悠然發現的,也就是頓悟。
頓悟就有瞬間的喜悅,而且還是驚喜。
人生太驚喜了,原來最遙遠、最深遠、最高遠的東西,都不在遠處,而在自己的身邊。
這里面到底包含的是怎樣的思想,禪宗經常這樣說:
挑柴運水無非道,行住坐臥皆是禪
一般人在認知世界的時候,是從知識開始的。而佛教告訴我們認識世界的另外一種方式——你的生命。你的生命、你的經歷是認知世界的一條通道,透過你的日常生活,去了解存在的道理。
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歸鳥相與還。
山氣,即指山脈,代指空間。
日夕,日暮之前,代指時間。
以山氣代空間,以日夕代時間。
然后,鳥歸也。
歸于何處,歸于山水之間。
歸于何時,歸于日夕之時。
如何歸,相與,彼此陪伴,其中可感溫馨,愜意。
山氣(空間)歸鳥(歸)
日夕(時間)相與(愜意)
然后把這些聯到一起,歸鳥要歸得適當,歸鳥要歸得適時,歸鳥要歸得愜意。
然后是歸鳥,歸。鳥如果要歸的話,必須要先飛出去。
人的一生,要想歸,必先飛,要想失,必先得,要想真正了解名和利,首先要得到名利。
我經常說,年輕人沒有資格,沒有言歸的資格,沒有言隱的資格,沒有言失的資格。
為什么,你還沒有飛出去,你還沒有得到,你還沒有鄙視名利的資格,因為你還不知道什么叫名利,你還沒有真正得到過名利,沒有體味過名利對你的意義。
所以,先做飛鳥,先飛出去,先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然后再去體味這些收獲的意義與否。
陶淵明借助這兩句詩在說,人生必定是要歸得,而且要歸于山水之間。
也就是說,人在最后的時候必定是要返樸歸真的。
但是,返樸歸真是有時間的,在這里他用了日夕,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暮年的時候,所有的都經歷了,所有的都感受了,所有的都擁有了,你才有資格返樸歸真。
這就是禪宗所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經歷看山不是山的階段,就不可能步入第三個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所以陶淵明說,人的一生一定會回到自己的原點,會向往返樸歸真,但是要想歸得愜意,歸得心安,就必須先飛出去,必須先經歷世間萬物。如果所有的都經歷了,所有的都得到了,也就該回歸了,那時間是日夕時。
文學史上有兩個人,王維和孟浩然,讀他們的作品時,我一直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他們都刻意的去寫一種境界——靜。
這兩個人都強調,靜。但孟浩然筆下的靜,是寂靜,而王維筆下的靜,是幽靜。寂靜是作出來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最靜的境界是幽靜,沒有真正的寂靜。縱然筆下是寂靜,但是讀到孟浩然時總會感到他的心在躁動。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是不甘啊,孟浩然一生沒有做官,是不想做?未必。因為他的沒機會反而成就了他的清名,但這個清名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向往著,卻拼命的做出一個寂靜世界,所以讀他的作品,從來感受不到真正的靜。
王維則不同,王維十六歲出來打天下,十七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名滿天下,詩、畫、樂獨步當時,王宮貴胄無不虛席以待,所有的名利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因而明白了這些東西對他的意義。當他放棄的時候,不再有不安,不再有躁動,不再有不甘。
這時筆下的靜才是是真正的靜。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把大自然當成自己傾訴的對象,內心何等的安寧。
所以你心中有想到得到的東西,去得到她,不要在沒有得到的時候就放下,因為你沒資格放下,否則的話,日后你的心里永遠都不可能寂靜。
山氣日夕佳,歸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大的說,宇宙自然,小的說,人生經歷,其中有很多真理。
欲辯已忘言,為何如此:
第一,得意忘言,領略到深刻的道理,那一瞬間的喜悅已經讓我忘言。
第二,言不盡意,找不到恰當的語言去完整的表述我內心的感覺。
第三,大辯無言,世界上最完美的辯,最無懈可擊的辯,就是無言。
第四,言出成障,我為什么不說,因為很多人不明白,真正的道理來自自己的生命經歷,很多人把獲取道理的途徑定位到知識上,如果我把自己的生命體驗變成知識的話,就會有人誤以為我所說的知識就是他的生命,就會把我的生命誤以為他的生命。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義,也就是宇宙的一個點,也就是進入宇宙大道的一個通道,你的生命證明到存在的一個方面。言出成障,就像我曾經說過的,有些人從來沒有戀愛過,但卻把愛情講得頭頭是道。哪來的?知識。所以他就以為別人說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而他所經歷的愛情非愛情也。其實,你所經歷的愛情才是真的愛情。
第五,夫復何言。陶淵明曾經說過一句話,欲言無與和。我想說,但是沒有人能聽懂。
最后我們來看看,陶淵明用這句話成就了一個境界: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