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反復的激烈的情緒很困擾我。
每每晚上,哄睡不如我預期的那樣,我就會煩躁,繼而對芊芊發起脾氣來,就算沒有咆哮,但是語氣中已然帶著不耐煩了。這一點,我自己知道,芊芊也能感受到。
我自己知道我在生氣,可是就是控制不了,然后煩躁的情緒又衍生出自責的情緒,讓我陷在其中,無法自拔。
事后,我做清理,我去剖析我當時的心情,為什么那么容易煩躁不安,為什么沒有耐心了?是我變了嗎?想想,在芊芊小的時候我是多么多么的不厭其煩地照顧她呀!哪怕夜里醒來四五遍都不會生氣,更別說厭煩了。
是呀!芊芊小時候,夜奶,一晚上醒四五遍都算少,多的時候七八次,可是那時候我總是能耐心地照顧她,沒有一絲的不悅和埋怨。現在,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樣呢?現在的芊芊,4歲,夜里大部分時間都睡得很香,我也可以一夜到天亮,情況比之前好太多,為什么我反而會沒有耐心了呢?難道是我的要求變高了?
孩子在長大,我的心的步伐沒有跟上。
我期望芊芊能夠講完故事就乖乖躺下睡覺。我期望芊芊她躺下快速進入夢想。我期望她不要一直折騰,我期望得太多……可是她還是個在成長中的孩子呀,給她多一點時間,慢慢地等待她長大。
隨著芊芊的獨立,不那么依賴于我,我的心漸漸地自我起來,不那么和她心意相通,之前的“共情”已然被忘之腦后。
芊芊漸漸長大,我的關注點都在“不能養成任性”的習慣上,而忽略了和她的心的溝通,忽略了“共情”。
之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許那時候在看《心理營養》,我特別知道,也特別在踐行“共情”。可是今天我突然想起來,“我好像很久都沒有共情了。”這個靈感讓我很驚訝――是什么讓我這么長時間忘記了和孩子的心做溝通?
我曾經因為對芊芊這個睡覺的事情發脾氣,而做過兩次情緒剖析和清理,當時的我以為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可是我經過兩次清理之后,在同樣的事情來臨的時候依然容易情緒激動,我就知道,之前做的清理沒有清理到根源。
而這第三次的情緒爆發依然在告訴我“問題的癥結”還在,繼續努力吧!
我發現,是我的心變得煩躁了,忘記了跟孩子的心做連接,我需要重新應用“共情”這一個“萬能工具”,找到我獨自帶芊芊那一段時光里的感覺。
這是這次收到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