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NY同學開始了周末趕場子上課外輔導班的生活。
從學前班開始,NY就一直上畫畫課和鋼琴課,但這兩樣都與學業無關,因此不算輔導班,勉強劃入興趣班,雖然她對鋼琴的興趣一度很底——幾年前在琴罩上用鋼筆寫下的“討厭彈琴”四個小字仍然清晰可見。
我本人也一直對課外輔導班心存排斥。我關注過,每年高考后對狀元的采訪中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沒有上過課外輔導班,這說明,靠自己努力是可以把學習搞好的。我92年高考落榜,但卻有同學考上清華的,而那個年代在縣城根本就不存在培訓機構。前不久,高中同學送兒子到清華報到,我們幾個在北京的同學到清華園小聚,我問他兒子有沒有上過課外輔導班,回答是“沒有”。
我腦中一直有個樸素的想法:如果需要進行課外輔導,那一定是課內學習跟不上。依照這個邏輯,我覺得就沒必要給NY報輔導班,她是那種對老師言聽計從的好學生,幾門功課學得都還輕松,外加領導期末一兩周的幫扶性復習,小學5年的考試成績都不錯。
但是,升入6年級,小升初之戰的喧囂開始攪和得我們心神不寧。“別人家的孩子”且不說了,經常玩的小伙伴就給你制造壓力。小H被8中素質班錄取了,小S被人大附錄取了,小Z已經開始小升初100天沖刺了……
于是我們也順應潮流,報輔導班:一門奧數,一門英語。雖然有些困惑,但旺旺同學開導得好:“多學習,似乎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佛家用語,指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
跟了兩節英語課,對培訓機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新的看法。
培訓機構的存在當然是為了賺錢,在商言商么,但這不能成為貶損他們的天然理由。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做生意做到危害健康、取人性命的不勝枚舉吧,相比之下,培訓機構不轉你基因,不灌你色素添加劑,要高尚得多得多。知識,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商品嘛,所以市場經濟的規律也適用,譬如,便宜無好貨。單單從“販賣”知識這一角度來評判,培訓機構比教育機構強太多了。
初步了解了我們選擇的這家培訓機構,印象頗深之處有以下幾點。
教學水平高。這首先體現在教材、教師和教學方法上。機構的小學五年級英語教材,其程度已經相當于初中水平了。老師基本全程英文,發音標準,授課風格寬松怡人,知識點清晰明了。除了學生用書,還有配套的練習冊和課外讀物。其次,是靈活多樣和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在改造后的租用教學樓里,有單間(一對一),有7人間(小班授課),也有大班(NY所在班的上限是20人)。入學前要進行測試,根據水平確定所在班級。APP上顯示,至少英語分成三個不同等級的系列。
透明度高。家長可以通過APP選課、選教師,調課、調老師,隨時對課程和教師進行評價。NY上學期的奧數是在另一家機構上的,兩次階段考試的分類數據都可以在網上查到,包括單科成績、總成績、排名情況和自己的試卷錯題情況。機構還會根據學生的成績變化對班級進行動態調整。
這一切,和NY上了5年多的小學區別簡直太大了。在這5年,我只有一次機會進入NY的學校和教室(為她們班參加合唱節拍照),古色古香的大門里面真是“庭院深深深幾許”啊。關于學校里發生的事情,我只能從NY的講述中獲知一二。家長對學校的教學組織、內容和方式是沒有任何干預權限的,這種關系也反映在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上,說是家長會,其實家長是沒有任何發言機會的,即便你得了發言的機會,你敢提意見和建議么?
將學校和培訓機構進行比較可能沒有意義,一個免費,一個收費,這是表面上能看到的最簡單的區別,卻也是決定性的不同。話說回來,它們所承擔的任務也不一樣啊。培訓機構能培養出牛娃,但能培養得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接班人?新版中小學生守則第一條就是“愛黨愛國愛人民”,你培訓機構能行?
所以,它們獨立存在,相安無事,甚至可能還有著某種心照不宣的分工、協作、融合而并非競爭關系,這真是一個奇妙的世界!